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的侵染动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重梅

作者: 章振羽;姬红丽;胡培松;彭云良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侵染结构;非寄主抗性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6 年 29 卷 11 期

页码: 2520-25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稻是一种对已知所有锈菌免疫的重要粮食作物,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锈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利用水稻抗锈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察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发现小麦条锈菌混合菌株的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附着不稳定。在静置叶片上病菌夏孢子能够萌发、侵入,并形成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次生菌丝等结构,但是自侵入起便受到丽江新团黑谷对其侵染和扩展的抵抗,表现在侵染各个环节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在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叶片上的成功率。接种后5 d内夏孢子芽管侵入气孔并形成气孔下囊、气孔下囊产生初级侵染菌丝、初生侵染菌丝产生吸器母细胞和/或吸器的比率分别比在铭贤169叶片上低51.01%、53.99%和43.05%;自接种后3 d开始,侵染点便开始逐渐出现越来越强烈的水稻气孔细胞和/或叶肉细胞的坏死反应;最终孢子床和孢子堆发育则完全未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小麦条锈病菌的非寄主抗性涉及预成型抗性和诱导抗性等多种抗性机制。

分类号: S435.11

  • 相关文献

[1]玉米细菌性条斑病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转化水稻的研究. 谢学文,于晶,徐建龙,周永力,黎志康. 2007

[2]仙客来叶斑病侵染特性观察. 袁强,史丽娟,高琪,蒋先锋,李真,冯艳忠,李凤兰. 2013

[3]拟轮枝镰孢荧光标记与侵染结构观察. 哈丹丹,郑红霞,张振昊,竺利红,刘浩,王教瑜,周雷. 2023

[4]非寄主抗病基因Rxo1介导的水稻对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的抗病反应. 王磊,许美容,高晓清,朱苓华,周永力,黎志康. 2010

[5]非寄主抗病基因Rxo1介导的水稻对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的抗病反应. 王磊,许美容,高晓清,朱苓华,周永力,黎志康. 2010

[6]植物非寄主抗性的遗传与机理研究进展. 隋新霞,郭栋,尤升波. 2014

[7]小麦条锈病菌毒性的演化. . 2003

[8]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动态预测. 吴立人,胡家怀,万安民,常稳. 2007

[9]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 f. sp. tritici)越夏气候区划. 许彦平,万信,金社林,韩兰英,姚晓红,贾建英. 2021

[10]小麦条锈病菌avrYr10/24/26/ch42突变体的毒性研究. 张贵胜,章振羽,姬红丽,沈丽. 2013

[11]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贵农22致病类群流行对小麦品种抗性的影响. 王胜,姬红丽,倪建英,尹勇,沈丽,彭云良. 2016

[12]丁布对小麦条锈病菌的抑制作用. 郑永权,纪明山. 2006

[13]小麦条锈病菌EST序列中微卫星的频率和分布. 刘林,胡燕玲,杨静,张庆,李进斌,李成云. 2011

[14]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感染条锈病后丁布含量变化. 郑永权,董丰收,徐世昌,姚建仁. 2006

[15]小麦条锈病菌新菌系G22-9(CYR34)和G22-14流行趋势预测. 黄瑾,贾秋珍,张勃,孙振宇,黄苗苗,金社林. 2018

[16]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及田间防治效果. 阳光俊,陈小均,程冰,姚令,陈文. 2024

[17]一种杨树锈病病原菌的形态学与分子鉴定. 白鹏华,冯友仁,刘宝生,张惠超. 2015

[18]10种杀菌剂对杨树锈病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刘宝生,白鹏华,冯友仁,张立强,孟丽慧,张绍青. 2015

[19]温湿度对烟田杂草小蓟锈病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时焦,李永富,郑晓,徐宜民. 2007

[20]不同培养载体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人工萌发的影响. 范龙泉,高洪波,潘映红.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