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佳倩

作者: 张佳倩;李福;孙峰成;刘亚楠;王丽芳;张婷婷;且天真;张德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物理性状;深松;深松浅翻

期刊名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286

年卷期: 2022 年 44 卷 003 期

页码: 759-7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旨在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和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探究2年内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确定提升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地力和优化土壤结构的最佳耕作方式,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浅翻+重耙处理在0~60 cm土层均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大团粒结构.各处理土壤容重在0~60 cm土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孔隙度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土层,深翻+重耙、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处理较为显著的降低耕地容重,分别降低了11.00%、9.00%和5.00%,同时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两年内各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时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峰值.[结论]在设置的7个耕作处理中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较其他处理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能力强,为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优先选用深松及深松浅翻作为试验地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分类号: S151.9+3%S344.9

  • 相关文献

[1]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2014

[2]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田慎重,张玉凤,边文范,董亮,Jiafa Luo,郭洪海. 2020

[3]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2017

[4]耕作方式对伊犁河谷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陈传信,赛力汗·赛,张永强,薛丽华,雷钧杰,陈兴武,刘云霄,刘新艳,吴伟,库勒达那·卡达尔江. 2020

[5]土壤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芦伟龙,董建新,宋文静,柳开楼,张启明,张海伟,苏鹏飞,张俊清,梁洪波. 2019

[6]秸秆直注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王瑞丽,柴佳佳,许方剑,冯指名,李超,于帅,于锦,杨志杰. 2019

[7]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 温美娟,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杨思存. 2019

[8]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碳排放和活性碳库的影响. 贺美,王迎春,王立刚,李成全,王利民. 2016

[9]DSSAT模型对长期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改良措施下玉米生长过程的模拟及验证. 杨永辉,武继承,丁晋利,张洁梅,高翠民,潘晓莹,王越,何方. 2017

[10]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灌耕灰钙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温美娟,杨思存,王成宝,霍琳. 2023

[11]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陈子聪,颜明娟,林琼,李晓玲. 2009

[12]葡萄小麦间作对果园土壤水肥状况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吕中伟,杨占平,王志勇,李小红,刘启山,王鹏. 2013

[13]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土壤物理性状和树体生长的影响. 徐锴,赵德英,袁继存,张少瑜,侯桂学. 2015

[14]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麒. 2012

[15]有机物料深耕还田改善石灰性黑钙土物理性状. 王秋菊,高中超,常本超,刘峰. 2015

[16]机械施肥对茶园土壤物理特性、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永利,王烨军,苏有健,丁勇,孙宇龙,罗毅,廖珺,廖万有. 2018

[17]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与小麦产量的影响. 范仲学,王志芬,张凤云. 2003

[18]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19]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辽北地区适宜耕作方式及施肥量研究. 徐嘉翼,牛世伟,安景文,王娜,崔远鸿. 2018

[20]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