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冬麦区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频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凯
作者: 张凯;兰素缺;金京京;张颖君;彭晓慧;李杏普;张业伦
作者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
关键词: 冬小麦;矮秆基因;STS标记;株高;地区分布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23 年 004 期
页码: 399-4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 Rht-B1b、 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 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 Rht-B1b、 Rht-D1b和 Rht8对株高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分布频率方面, Rht-B1b、 Rht-D1b和 Rht8在秋播冬小麦中的频率较高,其中携带 Rht-B1b、 Rht-D1b和 Rht8的小麦材料分别占比16.5%、47.9%和44.1%;聚合两个矮秆基因( Rht-D1b+Rht8、 Rht-B1b+Rht8和 Rht-B1b+ Rht-D1b)的小麦材料占比25.4%;聚合三个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小麦材料占比2.1%;(2)在分布特点方面,不同冬麦区存在一定偏好性: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均以 Rht-D1b、 Rht8和 Rht-D1b+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 Rht-D1b和 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 Rht-B1b、Rht-D1b和Rht8为主;(3)在降秆效应方面,降秆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 Rht-B1b+Rht-D1b+Rht8)>( Rht-D1b+Rht8)>( Rht-B1b+Rht8)> Rht-D1b> Rht-B1b> Rht8;(4)在产量结构特点方面,携带 Rht-D1b和 Rht8的材料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携带 Rht-B1b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穗粒数,但矮秆基因本身与产量因子间无显著的遗传相关性。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主要矮秆基因型及其育种利用进展. 赵永萍,何瑞,袁俊秀,马瑞,倪胜利. 2024
[2]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等位变异的分布. 王亮,李卫华,徐红军,鲁鹏君,崔凤娟,李士磊. 2013
[3]我国冬小麦霜冻害的气候分析. 冯玉香,何维勋,孙忠富,钟秀丽. 1999
[4]赤霉素敏感性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胚芽鞘长度和株高的效应. 唐娜,姜莹,何蓓如,胡银岗. 2009
[5]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品种(系)中3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曹廷杰,张玉娥,胡卫国,杨剑,赵虹,王西成,周艳杰,赵群友,李会群. 2019
[6]直接导入农林10号矮秆基因于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 程治军. 1996
[7]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 许琦,杨娜,柴永峰,杨淑巧,赵智勇,裴蕾,郭文治,刘跃鹏. 2014
[8]直接导入农林10号矮秆基因地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 程治军. 1996
[9]211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分子检测. 丁传光,张华,陈浩,何员江,顾莎莎,李晴,周新力,袁国强,任勇. 2024
[10]Rht8、Rht10、Rht12矮杆基因对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杏普,兰素缺,张业伦,张京惠,冯延茹,刘书娥,Gale MD,Worland T J. 2009
[11]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 李杏普,毛沛,段喜顺,庞春明,AJ.Worland. 1999
[12]Rht8、Rht10和Rht12矮秆基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李杏普,兰素缺,张京慧,冯延茹,刘书娥,张业伦,Gale M D,Worland T J. 2009
[13]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杏普,蒋春志,刘洪岭. 1998
[14]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估算. 陶惠林,徐良骥,冯海宽,杨贵军,代阳,牛亚超. 2020
[15]基于无人机数码影像的冬小麦株高和生物量估算. 陶惠林,徐良骥,冯海宽,杨贵军,杨小冬,苗梦珂,代阳. 2019
[16]不同冬小麦品种株高的高光谱估算模型. 李燕强,张娟娟,熊淑萍,杨阳,车芳芳. 2012
[17]FACE条件下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韩雪,郝兴宇,王贺然,林而达. 2012
[18]基于无人机数字表面模型的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及迁移能力分析. 郭燕,贺佳,曾凯,张彦,张红利,郑国清,王来刚. 2024
[19]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分析及模拟模型. 王声锋,段爱旺,徐建新. 2010
[20]冬小麦种质株高杂种优势及遗传研究. 李世平,张新平,田玉凤.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三氟苯嘧啶复配药剂对白背飞虱的增效作用与田间防效
作者:赵云霞;张学峰;唐艺婷;张凯;刘风刚;曹凯歌;付佑胜;熊战之;陈澄宇
关键词:白背飞虱;联合作用因子;联合作用系数;田间防效
-
稻草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
作者:罗王燕;张凯;李坤;杨顺慧;王广军
关键词:草鱼;稻草;稻渔轮作;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结构;肠道菌群
-
协同创新网络下的江苏省农科院地区所科研组织方式研究
作者:邵青;刘媛媛;孙苏阳;仲秀娟;张凯;王玮
关键词:协同创新;农科院地区所;科研组织方式
-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作用及偏好性
作者:唐艺婷;张学峰;赵云霞;张凯;曹凯歌;王孟卿;陈澄宇
关键词:异色瓢虫;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捕食功能反应;捕食偏好性
-
基于DSSAT模型的增温对温室番茄生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军伟;董建舒;司转运;衣若晨;张凯;范海燕
关键词:DSSAT-CROPGRO-Tomato模型;番茄;气温;产量;情景模拟
-
干旱和低氮胁迫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影响
作者:蔡明浩;赵杰;胡梦芸;孙丽静;王培楠;李倩影;杨菁;张颖君
关键词:小麦;干旱;低氮;产量;品质
-
耕作方式和生物炭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氮碳的影响
作者:陈海情;张凯;黄超;王鹏飞;孟晔;安佳慧;刘栩辰;马守田;王兴鹏;刘战东
关键词:施用生物炭;耕作方式;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土壤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