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干旱区苜蓿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庆锁

作者: 王庆锁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农业科技通讯

ISSN: 1000-6400

年卷期: 2000 年 11 期

页码: 23-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当前,我国中西部干旱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极为突出,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增加了人类生产的困难和费用。所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恢复植被,增加绿色覆盖。由于我国中西部干旱区降水量小于 400mm,不能大面积植树造林。为此,应该把多年生牧草种植作为植被恢复的重点。那么,该种植什么牧草呢,应首选“牧草之王-苜蓿”。   一、发展苜蓿生产的优势   (一 )自然条件的优势   1土地资源丰富。在我国中西部干旱区发展苜蓿产业化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土地资源丰富。首先是耕地面积多,干旱区人均平均占有耕地 0 3hm2,个别地方多达 0 8hm2以上。其次是各地均有广阔的待开发耕地,象坡改梯田、次生盐碱地、荒漠化土地等。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耕地资源多,对种植苜蓿进行产业化开发有利,因为不存在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   2气候资源优越。光能资源丰富:中西部干旱区地处内陆、海拔较高,云量少,晴天多,日照充足,是我国光能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仅次于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为 3000~ 3300h,年太阳总辐射量 6000~ 6500MJ/m2。晴天多,光照强,利于干草的调制和种子的成熟;热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6℃~ 12℃,个别地方如北疆为 2℃~ 4℃。 7月气温平均为 22℃,南疆可达到 26℃。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高于 11℃,南疆和河西走廊可达 16℃~ 21℃。夏季气温超过 30℃的地方少,持续的时间短,对苜蓿生长有利。生长季节大的日较差有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由于地处内陆,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小于 400m,许多地方不足 150mm。稀少的降水,使得牧草收割后,受雨淋的几率小,可保证干草和种子的质量。干燥的空气可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利于牧草生长。干燥的空气,加上太阳辐射强、温度适中,可以加快苜蓿干燥的速度,也可避免发生霉烂。   (二 )苜蓿自身的优势 与作物相比,苜蓿为多年生植物,一次建植成功可多年利用,不象作物那样每年耕种一次,因而可避开春夏之交的干旱带来的影响。苜蓿根系很深,生长 1年的苜蓿根深可达 2m以上,能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抗旱能力较强。例如,河西苜蓿在 100mm以上的降水量下,只灌冬水一次,就能生存下来,这是作物所不能达到的。 1997年我国北方的夏季特大干旱,使得大面积作物旱死。而在晋南地区生长的苜蓿则处于休眠状态,秋季降雨后又重新生长。在中西部干旱区,苜蓿的生育期一般在 100d左右,个别的达到 135天,这样在 8月底以前就能收获苜蓿种子,这时早霜一般还没有到来。   一般情况下,林木在降雨量小于 400mm的地方难于生长,而苜蓿在降水量 300~ 400mm的地方生长良好,在降水量 200~ 300mm也能生长。   二、种植苜蓿的经济效益高   种植苜蓿的效益一般比种植粮食作物高,在旱作的条件下,苜蓿种子的平均纯收入比粮食作物多 450~ 1650元 /hm2,比大豆高 300~ 1500元 /hm2;苜蓿干草的收入比种子略高一些。在有灌溉的条件下,苜蓿干草的平均纯收入比玉米多 150~ 2025元 /hm2,比小麦多 1650~ 3525元 /hm2;苜蓿种子的平均纯收入比小麦和玉米少。   苜蓿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可使后作增产 30%,甚至增产 1~ 2倍。如果按后作增产 30%计算,旱作粮食作物可增加收入 675~ 810元 /hm2,在有灌溉的条件下,玉米和小麦分别增加收入 2625元 /hm2和 2160元 /hm2。   三、苜蓿产业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一 )保持水土 苜蓿根深叶茂,固土能力强,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黄土高原,种植苜蓿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陇东地区 20°的坡地种植苜蓿比相同坡度的耕地减少径流量 88 4%,减少冲刷量 97 4%;比 9°的坡耕地减少径流量 58 1%,减少冲刷量 95 6%。在黄土高原,实行苜蓿-作物沿等高线间作轮作,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根据天水水土保持站试验,在 3 5°的黄土坡地种植棉花与 4 5°的坡地带状间作苜蓿和棉花相比,前者水和土的流失量分别为后者的 2 5倍和 6 4倍。   (二 )防止耕地次生盐渍化 苜蓿需水量大,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含水分量的降低必然引起土壤水分亏缺,不足的水分只有靠地下水来补充,从而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种植苜蓿可以防止西北地区因过量灌水地下水位上升而产生的次生盐渍化。   (三 )改良土壤 苜蓿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增加土壤氮素。”据估计,当年生苜蓿结合到土壤中的氮约 35~ 305kg/hm2。苜蓿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苜蓿地土壤氮素和有机质的增加是后作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苜蓿根系发达,可改善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率和水稳性团粒结构。苜蓿是中等耐盐植物,种植苜蓿可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特别是在轻度盐渍化的土壤中种植苜蓿对改良土壤作用很大。   (四 )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苜蓿与作物合理的轮作可以减少作物的病虫草害,增加苜蓿茬后作产量。根据山西南部的调查,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随着连作年限延长而增加,在二年的苜蓿地种植棉花,第一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率最低。苜蓿-作物轮作可以减少杂草对后作的危害,表现在杂草的株数和盖度显著减少。 我国中西部干旱区苜蓿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所@王庆锁!北京100081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