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路径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颖

作者: 周颖;杨鹏;王立刚;雷秋良;张雅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标准;外部效应;秸秆还田;黑土区;东北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3 年 56 卷 022 期

页码: 4478-44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新时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巩固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以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技术,其规模化应用在政策和主体层面存在现实约束.科学认识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补偿政策优化路径,为补齐制度短板、实现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及归纳演绎法结合实地调研,全面总结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补贴标准,定性分析补贴政策面临的现实约束,理清目前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的主要障碍因素:一是补偿政策指向性不明确;二是补偿标准定价依据不科学;三是补偿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政策机制优化路径:一是强化赋权和组织化激活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性路径,从完善赋权定位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层面建立配套政策;二是构建环境-经济属性协同定量的补偿标准评估方法,以技术产生的外部效应和主观效用作为补偿标准定价的理论依据,建立由替代市场技术、假想市场技术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等多方法融合的评估方法体系;三是创设高质量数字化管理及差异化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多主体协同互利的市场生态图景,建立保护性耕作多主体协同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适应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组织方式变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的保护性耕作农业绿色技术应用评价体系;优化垂直管理纵向补偿机制,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市场调节,构筑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生态管理制度屏障,为生态补偿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分类号: F323.211`S345

  • 相关文献

[1]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耕层温度影响的短期效应. 李瑞平,罗洋,隋鹏祥,郑洪兵,明博,李少昆,王浩,郑金玉. 2023

[2]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稻麦生产的碳效率及收益评估. 薛亚光,刘建,魏亚凤,李波,汪波. 2015

[3]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分析. 班春华. 2012

[4]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5]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李海亮,汪春,邹华芬,孙海天,余兵兵,汪汇源. 2020

[6]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在青海省的推广建议. 王志辉,陈占全,李月梅,高玉亭. 2009

[7]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后条耕技术试验研究. 班春华. 2024

[8]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在水田的应用研究. 程晋. 2022

[9]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2011

[10]土地流转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投资的影响——基于四省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杨柳,吕开宇,阎建忠. 2017

[11]欧美国家耕作方式发展变化与秸秆还田. 李建政,王道龙,高春雨,王亚静,毕于运. 2011

[12]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 2015

[1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 王永芳,董志平,陈立涛,王孟泉,刘佳,齐永志,勾建军,李秀芹,崔彦. 2024

[14]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展. 张礼钢,夏晓东,缪冬平. 2012

[15]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展. 张礼钢,夏晓东,缪冬平. 2012

[16]提升黑土地质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王帅. 2023

[17]条耕种植对薄层黑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王利斌,王文强,杨浩,殷志国,杨粉团,孔凡丽,李辛琲,刘臣,李刚. 2023

[18]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杨楠,高勇,刘伟光. 2023

[19]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田慎重,王瑜,李娜,宁堂原,王丙文,赵红香,李增嘉. 2013

[20]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曹光乔,张宗毅.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