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叶植株为砧木的大豆再生芽嫁接快繁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晓叶

作者: 陈晓叶;许鑫;张春蕾;袁珊;陈福禄;蒋炳军;武婷婷;辛大伟;孙石;陈庆山;韩天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再生芽;生根;子叶植株;嫁接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4 年 46 卷 001 期

页码: 36-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再生芽不生根、生根少、根系易污染以及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低、生长不良等问题,严重制约大豆遗传转化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只有子叶、下胚轴和根系的"子叶植株"为砧木,以组织培养产生的再生芽为接穗,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大豆再生芽嫁接快繁技术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以出苗后4~6 d的大豆子叶植株为砧木,以不生根、生根少或根系污染的再生芽为接穗,构建嫁接复合体,再生芽的成活率达到79.8%±4.9%.此外,将再生芽分成2~3个茎段,分别做接穗创制以子叶植株为砧木的嫁接植株,其繁殖种子总数(234.5±39.1粒)较通过组织培养系统得到的单个植株(83.7±13.2粒)提高1.8倍.综上,本研究提出的以子叶植株为砧木、再生芽为接穗的嫁接方法省去了再生芽生根过程,能够有效解决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芽不生根、生根少和根系易污染等问题,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缩短再生芽的繁殖周期,扩大再生芽的种子产量,进而显著提高再生芽的繁殖系数.该技术对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实现再生植株的工程化快繁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其它双子叶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芽生根困难问题、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也具有借鉴价值.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无糖培养条件下三种大豆组培苗生长差异研究. 刘水丽,杨其长. 2007

[2]基于嫁接评价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李盛有,曹永强,王昌陵,张立军,武丽石,张丽,陈艳秋,王文斌,宋书宏. 2020

[3]基于嫁接技术评价不同耐旱型大豆根系对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李盛有,孙旭刚,王昌陵,曹永强. 2020

[4]大豆嫁接体系中砧木或接穗保留叶片数对接穗生长发育的影响. 贾贞,吴存祥,王妙,孙洪波,侯文胜,蒋炳军,韩天富. 2011

[5]用于大豆根冠关系研究的嫁接方法. 曹晓宁,孙石,吴存祥,韩天富,杨文钰. 2013

[6]新疆海岛棉体细胞胚状体的发生和芽的分化. 李仁敬,孟庆玉,魏良民,孙严,危晓薇,党兆男,于喜凤. 1993

[7]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 熊洪,洪松. 1997

[8]甜瓜再生芽高效诱导方法的研究. 王建设,陈杭. 1999

[9]杂交中稻收割前再生芽死亡机理及其调节. 熊洪,赵甘霖,洪松. 2000

[10]适合4种特殊桑种质资源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筛选. 魏佳,朱燕,林天宝,刘岩,计东风,吕志强. 2015

[11]非洲菊离体培养瓶内诱导生根的研究. 王春彦,高年春,张效平,曹荣祥,邵和平. 2003

[12]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对红掌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赵卫国,石岭,高雷,莫东发,张正伟,成正,李真和,赵华,罗凤霞. 2007

[13]牵牛花扦插繁殖的初步研究. 姚悦梅,王建华,潘跃平. 2015

[14]铁皮石斛丛生芽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石,杨兴玉,陈秀龙,陈丽娜,李静,林希昊. 2015

[15]菜豆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韩启厚,古瑜,于海龙,李玉珍,刑堃. 2015

[16]一品红快繁技术研究. 张庆良,林霞,黄建,张旭乐. 2004

[17]铁皮石斛丛生芽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石,杨兴玉,陈秀龙,陈丽娜,李静,林希昊. 2016

[18]红叶石楠‘红罗宾'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张琼,王勇,高年春,周影,曾燕楠,朱儆元. 2009

[19]小叶矮生型广玉兰嫩茎段离体培养方法. 王水燕,陆锦明,朱天华,徐劲松,朱逸敏,汤桂钧,殷丽青. 2017

[20]不同基质对火龙果扦插的影响. 郑伟,蔡永强,王彬,彭玉基,李兴忠.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