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4种典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维水

作者: 于维水;王碧胜;王士超;孟繁华;卢昌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长期施肥;旱作土壤;水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29-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3种旱作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及1种水田土壤(水稻土)活性有机碳含量(L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为优化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TOC)和LOC含量高于旱作土壤。单施化肥(NPK),旱作3种土壤TOC、LOC较不施肥对照(CK)显著增加,而水田较CK无显著差异。化肥配施秸秆处理(NPKS),旱作和水田土壤TOC、LOC、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LOC/TOC)及CMI均显著增加,潮土TOC和LOC含量增加最多,增加比例分别为37.6%和66.9%。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NPKM),旱作和水田土壤的TOC、LOC、LOC/TOC及CMI均显著增加,其中黑土增加比例最大,分别为90.3%、140.9%、5.1%及277%。旱作和水田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均对施肥响应敏感,具有相对一致的响应特征,即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且效果优于化肥配施秸秆和单施化肥处理。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继光,秦江涛,要文倩,周睿,张斌. 2010

[2]不同施肥制度下我国东部典型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的组分特征. 于维水,李桂花,王碧胜,武红亮,赵雅雯,孟繁华,卢昌艾. 2015

[3]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刘红梅,姬艳艳,张贵龙,李刚,杨殿林. 2013

[4]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曾骏,郭天文,于显枫,董博. 2011

[5]耕作措施对长期免耕双季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 陈阜,李琳,伍芬琳,肖小平,张海林. 2007

[6]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张岳芳,孙国峰,周炜,胡宇容,王鑫,陈留根,郑建初. 2015

[7]白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 吴萍萍,王家嘉,李录久. 2015

[8]化肥减施下有机物料对砂姜黑土有机碳组分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吴萍萍,王静,李录久,汪霄. 2022

[9]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海候,金梅娟,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沈明星,季国军,张永春. 2017

[10]耕作方式对潮土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姬艳艳,张贵龙,张瑞,刘玉升,杨殿林. 2012

[11]不同类型畜禽粪肥对苹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毅,李燕青,李艳峰,李壮,刘颖,程存刚. 2024

[12]秸秆还田下耕作方式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刘雅杰,张天娇,张向前,路战远,刘战勇,程玉臣,武迪,李金龙. 2024

[13]沿海滩涂不同青贮种植模式下土壤盐分、养分及碳库变化特征. 张蛟,崔士友,陈澎军,韩继军,张瑞. 2024

[14]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张璐,张文菊,徐明岗,蔡泽江,彭畅,王伯仁,刘骅. 2009

[15]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仪明媛,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汪怀建,徐明岗. 2012

[16]长期施肥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史康婕,周怀平,杨振兴,解文艳,程曼. 2017

[17]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李生平,宋霄君,刘彩彩,李倩,梁国鹏,蔡典雄,张继宗. 2019

[18]青海省旱作农田土壤主要物理性状及其持水特性研究. 李月梅,庞宁菊,高旭升. 2002

[19]宁夏中部干旱区氮磷钾肥对油葵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晓军,何文寿. 2015

[20]福建亚热带山区水稻生态和丰产技术体系. 李义珍,彭嘉桂,蔡金禄,陈维高. 199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