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金梁

作者: 金梁;魏丹;李玉梅;王伟;常本超;郭文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物理属性;生物炭;大豆连作;黑土

期刊名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1700

年卷期: 2017 年 48 卷 04 期

页码: 424-4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2013~2015年哈尔滨生物炭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普通化肥(NPK)、化肥+生物炭1(15.75t·hm~(-2),BC1)、化肥+生物炭2(31.50t·hm~(-2),BC2)、化肥+生物炭3(47.25t·hm~(-2),BC3)对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水力学性质及孔隙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含量,增大了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同时土壤有效含水量、总孔隙度及有效孔隙均显著增加。(2)各处理优势水稳性团聚体均为0.25~0.50mm,BC1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加16%,增幅最大,该处理平均重量直径值最高,为0.75mm;与单施化肥对照相比,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其他处理土壤萎蔫含水量(θr),提高土壤有效含水量,但炭量变化对土壤饱和含水量(θs)影响不显著;同时渗透系数平均升高4.3mm·min~(-1)以及土壤饱和含水量平均提高0.12cm~3·cm~(-3)。与NPK相比,BC1处理渗透性最好(提升46%),饱和含水量在48%以上,总孔隙度最高(增加8.8%),团聚体结构表现最稳定,玉米秸秆生物炭在15t·hm~(-2)时土壤物理属性最佳。(3)随着生物炭量继续增加,土壤细颗粒移动至已生成的有效孔隙中,BC2和BC3处理有效孔隙5~30μm,0.1~5μm和0.01~0.1μm不同程度减少,因而有效含水量也减少,总孔隙度降低至50%和51%;各处理团聚体稳定性指数与各粒级粘粒和碳酸钙含量的相关性均可选用一元二次方程表达,BC2和BC3处理由于施炭量增加土壤团聚体凝聚性降低,大团聚体数量减少,造成土壤结构稳定性相对降低。该结论为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利用农田有机废弃物进行培肥和结构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为生物炭在大豆农田系统推荐用量上提供理论借鉴。

分类号: S152

  • 相关文献

[1]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陈雪丽,王玉峰,李伟群,王爽,王晓军,张磊,王英. 2018

[2]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陈雪丽,李伟群,王英,王玉峰,王晓军. 2016

[3]连续施用生物炭对黑土基础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冲,王玉峰,谷学佳,李建东,王一丁,张庆忠. 2018

[4]秸秆还田及添加生物炭对黑土玉米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 张楠,潘仕球,乔云发,朱保国,苗淑杰. 2022

[5]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4

[6]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 盖霞普,翟丽梅,王洪媛,刘宏斌,任天志,雷秋良,武淑霞. 2017

[7]有机肥和秸秆炭分别替代部分尿素和秸秆降低黑土温室效应的效果. 李桂花,郭俊娒,姜慧敏,张建峰. 2018

[8]物联网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进展. 杨恒东,黄胜海. 2014

[9]土壤肥料学科中的量和单位2.土肥学科使用量时易犯的错误及改正. 南春波. 1999

[10]不同大豆连作年限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株秀,刘俊杰,徐艳霞,张武,米刚,姚钦,王光华. 2019

[11]不同大豆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高圣超,关大伟,马鸣超,李俊,沈德龙. 2017

[12]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刘昭军,王德国,李铁,刘丽艳,雷勃钧,李柱刚. 2007

[13]一种野生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及其防治大豆病害的研究. 李铁,刘昭军,刘丽艳,张莉莉,成瑜,马启慧. 2008

[14]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 2009

[15]哈尔滨市黑土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以方正县德善村为例. 张久明,迟凤琴,杨思平,宿庆瑞. 2009

[16]钾肥对大豆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曾玲玲,张兴梅,朱洪德,刘德福,何淑平,王伟利. 2009

[17]长期施肥对黑土、棕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马星竹,武志杰,陈利军,张玉兰,张丽莉. 2011

[18]黑龙江省耕地黑土酸化的治理措施研究. 张喜林,周宝库,孙磊,高中超,袁恒翼. 2008

[19]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胡敏酸荧光性质的影响. 迟凤琴,匡恩俊,张久明,宿庆瑞,周宝库,魏丹,蔡姗姗,韩锦泽. 2016

[20]耕作措施与氮肥对黑土流失及氮损失的影响. 宿敏敏,王晓军,高洪生.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