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变化动态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春喜

作者: 李春喜;赵广才;代西梅;姜丽娜;尚玉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分蘖;吲哚乙酸;玉米素核苷和玉米素(ZR+Z)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0 年 26 卷 06 期

页码: 963-96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用 EL 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 6个品种和 6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分蘖动态与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及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小麦分蘖节 IAA、 ( ZR+Z)含量有显著差异 ,且内源 IAA、 ( ZR+Z)的含量 ,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数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分蘖力强的品种冬前 IAA/ ( ZR+Z)比值显著低于分蘖力弱的品种。种植密度越小 ,其 IAA/ ( ZR+Z)值越低 ,单株分蘖数越高 ;反之 ,种植密度越大 ,其 IAA/ ( ZR+Z)值越高 ,单株分蘖数越低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矮秆基因对水稻性状控制的机理探讨. 汤日圣,张远海,张金渝,吴光南. 1991

[2]CPPU处理对小麦分蘖影响的研究. 李娜,尹娜,牛祖彪,高居荣,王洪刚,封德顺. 2014

[3]TaPHR1基因对小麦苗期耐低磷特性的影响. 张超,李兴锋,鲍印广,王洪刚,童依平. 2014

[4]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及生物效应的研究 Ⅱ对植株生长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杨赞林,甘斌杰,金陵,张少华,沈正兴,余增亮,何建军,邓建国. 1990

[5]冬小麦主茎及分蘖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 张晶,王姣爱,党建友,张定一. 2010

[6]小麦群体茎蘖构成及其变化规律. 张恒敢,杨四军,李德民,顾克军. 2003

[7]砂姜黑土区小麦施用磁性复合肥增产效应研究. 孙克刚,李自刚,张子武,黄绍敏,王英,皇甫湘荣,郭忠义,孙克振. 2001

[8]渍水对四川小麦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李朝苏,樊高琼,吴晓丽,汤永禄. 2015

[9]IAA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王熹. 1986

[10]茶树春梢萌动期间内源素含量的变化(简报). 粟本文. 2001

[11]低温和植物生长物质对南荻种子萌发的影响. 肖亮,易自力,王学华,杨塞. 2015

[12]茶树年生育过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黄亚辉,郑宏发,曾贞,刘霞林. 2003

[13]半矮秆水稻内源GA与IAA和ABA的含量. 徐建龙,张金渝. 1992

[14]适应玉米的溶磷细菌筛选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梅新兰,闪安琪,蒋益,韦中,王誉瑶,王世梅,沈其荣,徐阳春,刘建. 2016

[15]产酸克雷伯氏菌SG―11生物合成了吲哚―3―乙酸的检测. 吕泽勋,宋未. 1999

[16]Zn和Cd处理下内生真菌对中华羊茅生长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王美宁,蔺伟虎,马碧花,李苗苗,田沛. 2019

[17]一株产吲哚乙酸巴基斯坦赖氨酸芽胞杆菌的快速筛选与鉴定. 闵勇,刘晓艳,陈凌,朱镭,邱一敏,周荣华. 2021

[18]内源IAA对协优9308籽粒灌浆的促进作用. 陶龙兴,王熹. 2003

[19]一株黄瓜根际促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特性. 葛春辉,孟阿静,马彦茹,杨新华,王新勇,孙九胜. 2014

[20]一株巨大芽孢杆菌的促生特性及其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殷小冬,李其胜,贾艳艳,杨文飞,杜小凤,文廷刚,顾大路.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