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付斗

作者: 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陶大云;徐鹏;张玉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长雄野生稻;水氮互作;化感作用;抑制杂草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1 年 37 卷 01 期

页码: 170-17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非化感栽培稻RD23以及它们的F1代(RD23×O.longis-taminata)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相结合方法,研究水肥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的影响和探讨对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作用的互作关系。在移栽后20~50 d内设淹水、2种形式的干湿交替和旱种等4种田间管理方式,对每种水分管理方式分别设3个施氮(尿素)水平处理。野生稻叶片的水提液,检测了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在干旱与不施氮水平下最强,对稗草根长与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9.3%和74.6%,但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与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田间则以干湿交替条件下控制稗草效果最好,旱种管理后进行灌水能显著提高野生稻控制稗草的效果。水分与氮互作效应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极显著,对F1代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也达显著水平。

分类号: S511.9

  • 相关文献

[1]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抑草效果与化感潜力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徐高峰,申时才,张付斗,张玉华. 2014

[2]温度对不同叶龄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化感作用的影响. 徐高峰,申时才,张付斗,张玉华. 2016

[3]长雄野生稻红米基因的发掘定位研究. 刘仕琴,周家武,李静,徐鹏,邓先能,胡凤益,王荔,陶大云. 2009

[4]长雄野生稻黑壳基因的分子定位及遗传研究. 邓伟,周家武,李静,胡凤益,徐鹏,邓先能,王荔,陶大云. 2010

[5]多年生稻稻瘟病抗性评价. 何奕霏,秦世雯,张石来,黄光福,张静,杨勤忠,胡凤益. 2021

[6]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全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李丽娟,蔡晶,张石来,王荔,胡凤益. 2012

[7]三种改良提取长雄野生稻根叶总RNA方法的比较研究. 林海妹,郭安平,王晓玲,郭运玲,孔华,贺立卡. 2009

[8]长雄野生稻地下茎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 林海妹,郭安平,王晓玲,郭运玲,孔华,贺立卡. 2009

[9]长雄野生稻紫色柱头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 陈志伟,邓伟,李飞,周家武,李静,徐鹏,邓先能,胡凤益,王荔,陈善娜,陶大云. 2010

[10]旱砂田补灌水氮互作对西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杜少平,马忠明,薛亮. 2015

[11]分蘖期水氮互作对香稻香气、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唐湘如,潘圣刚,杨晓娟,陈抒婷,陈春桦,戴显红,梅俊豪,陈益培. 2014

[12]水氮互作对滴灌春小麦渗透调节物及产量的影响. 周萍,陈志国,庄丽,徐红军,穆培源,李彦君. 2013

[13]灌溉和施氮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冯萌,于成,林丽果,吴冬强,宋锐,刘慧霞. 2016

[14]高垄覆膜滴灌下水氮互作对马铃薯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井涛,秦永林,樊明寿,周登博. 2012

[15]水氮互作下土壤脲酶活性与N_2O排放的相关性研究. 鲁亚楠,李开忠,吕艳杰,曹玉军. 2015

[16]水氮互作对百农207种子发芽特性及贮藏物质转运的影响. 王润豪,陈红卫,吴俊,贾改,王洁,刘芳芳,欧行奇,黄玲. 2019

[17]水氮互作对旱地春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的影响. 姜小凤,郭建国,董博,郭天文,王淑英. 2018

[18]水氮互作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文雅,张静,冯萌,郭正刚. 2018

[19]水氮互作对设施菜田土壤氮素形态组成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蔡树美,诸海焘,张德闪,付子轼,徐四新,吕卫光. 2021

[20]北方稻区水稻节水灌溉下氮肥减施潜力展望. 邢素丽,邹拓,贾良良,杨云马,杨军芳,黄少辉,杨文方.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