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兰天15号种植密度与适生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有华

作者: 姚有华;谢德庆;叶景秀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区;冬小麦;种植密度;适生性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15 年 02 期

页码: 154-1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在青海高原种植区域内的越冬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青海高原农业分布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对冬小麦品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因此,于2009-2010年开展了冬小麦品种兰天15号不同生态区密度和生产适应性试验、适宜种植地区的最高海拔界定以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旨在进一步明确冬小麦在青海高原内的适宜种植区域,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区域内高寒地区冬小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密度试验平均产量达8 433.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2%,生产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达9 048.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25.8%;种植区域最高海拔可界定为2 557.0~2 740.0m;在不同生态区播种量为225.0~262.5kg/hm2较为适宜,产量在6 750.0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搭配组合为尿素225.0~375.0kg/hm2、过磷酸钙1 500.0~2 700.0kg/hm2、播种量为225.0~300.0kg/hm2。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王斐,王克雄,关耀兵,王永宏,吴利晓,蔡启明,万鹏. 2023

[2]肥密水平对‘宁冬11号’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张维军,袁汉民,陈东升,王小亮,亢玲,何进尚,惠建. 2014

[3]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叶面积及产量的调控. 马小黎,刘建华,钟新榕. 2019

[4]播期与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麦2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孟祥海,乔文臣,赵明辉,李丁,孙书娈,李强,鲁关立. 2020

[5]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节水新品种衡S29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李强,李慧敏,李丁,乔文臣,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赵明辉,赵凤梧. 2017

[6]氮密互作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黄波,张妍,孙建强,陈翔,张林,朱玉磊,刘惠惠,魏凤珍,宋有洪,李金才. 2019

[7]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乔文臣,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 2017

[8]不同密度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冠层光谱响应研究. 王慧琴,王君杰,冯美臣,王超,杨武德. 2013

[9]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乔文臣,赵明辉,李丁,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 2016

[10]栽培措施和样本大小对冬小麦离体叶片失水的影响. 马瑞昆,贾秀领,蹇家利,鲁建立. 1998

[11]氮肥与种植密度对不同筋型冬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王美,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郭明明,亓振,王雨,刘孝成,石书兵,赵广才. 2015

[12]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李振华,刘月洁,王秀红. 2009

[13]冬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李彩虹,冯美臣,王君杰. 2014

[14]不同密度对适期晚播冬小麦产量形成与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南镇武,刘灵艳,高英波,徐杰,王娜,代红翠,孟维伟,王旭清. 2022

[15]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 李丁,魏建伟,乔文臣,孟祥海,李强,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赵凤梧. 2016

[16]弱光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温湿度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张永强,陈传信,方辉,赛力汗·赛,薛丽华,陈兴武,雷钧杰. 2019

[17]早熟型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对氮磷肥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石书兵,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王美,郭明明. 2016

[18]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王凯,贾永红,罗四维,王润琪,郝立冬,张金汕,石书兵. 2023

[19]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 李强,乔文臣,魏建伟,孙书娈,李慧敏,孟祥海,李丁,赵明辉,赵凤梧. 2017

[20]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研究. 陈昱利,杨平,李华伟.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