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史东杰

作者: 史东杰;孙砚胜;李文通;孟素宣;梁拥军;张升利;张欣;朱莉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锦鲤;人工繁殖;催产剂;催产

期刊名称: 水产科技情报

ISSN: 1001-1994

年卷期: 2015 年 42 卷 03 期

页码: 146-15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研究几种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的催产效果,分别给性腺发育成熟的锦鲤亲鱼注射HCG+LHRH-A2(A组)、PG+HCG+LHRH-A2(B组)、DOM+LHRH-A2(C组)、复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D组)和"双生"牌注射用高效鱼用催产剂(E组)进行人工催产,比较不同外源催产激素对锦鲤亲鱼产卵和排精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催产剂均能在水温20~22℃下诱导亲鱼排卵、排精。其中,注射两种复合催产剂的D组、E组催产效果最佳,雌鱼效应时间为11~18 h,催产率均为100%,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3.93±2.31)粒/g、(22.62±2.81)粒/g,受精率分别为(86.44±2.9)%、(85.28±3.2)%,孵化率为(79.44±2.70)%、(78.65±3.10)%;雄鱼24 h内的采精量分别为1461、1456 m L,精子的寿命分别为(125.34±8.70)s、(125.26±9.40)s,精子的活动强度分别为(48.31±8.90)s、(47.89±8.40)s,且采精率分别为(69.57±5.25)%、(68.74±4.32)%,产后亲鱼的死亡率均为0。各组精子的寿命、采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B、C组精子的活动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分类号: S965.8

  • 相关文献

[1]不同催产剂对俄罗斯鲟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 朱华,胡红霞,董颖,田照辉,王巍,袁丁,马国庆. 2014

[2]舌鰕虎鱼的人工繁殖及其胚胎发育. 严银龙,施永海,邓平平,张忠华,张海明,赵峰. 2016

[3]贵州山区鲟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要点. 赵飞,张显波,韩碧泽,陈飞雄,周其椿,杨兴,李建光. 2020

[4]草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周剑,刘光迅. 2016

[5]泥鳅的人工繁殖法. 蒋业林. 2010

[6]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 王永杰,陈红莲,王银东,饶福江. 2017

[7]锦鲤亲鱼培育与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梁拥军,孙向军,穆祥兆,梁满景,孙砚胜,马峻峰,史东杰. 2008

[8]优质锦鲤的繁殖和培育技术. 汪学杰,胡隐昌,牟希东,罗建仁. 2008

[9]鲟鱼GtH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催产前后史氏鲟血清GtH含量的变化. 胡红霞,刘晓春,朱华,张勇. 2008

[10]杂交鲶(怀头鲶♀×鲶♂)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赵春刚,陈军,王鹏,潘伟志,关海虹. 2004

[11]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乔振国. 2007

[12]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催产方法及幼虫培养条件. 郑言鑫,杨爱国,吴彪,孙秀俊,周丽青,李东明,董迎辉. 2015

[13]青蛤亲贝的阴干方法和催产试验. 李树国,朱善央,陆锦天. 2005

[14]双棘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施兆鸿,夏连军,王建钢. 2004

[15]注射含HCG和CPE的W/O/W复乳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成熟的研究. 邓岳松,林浩然,谢骏,潘德博,王广军,许梓荣. 2001

[16]四种增色剂对锦鲤的生长、形体、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李建光,胡世然,刘霆,张竹青,江晓峰,王朝明,罗莉. 2009

[17]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锦鲤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 林鑫,毛述宏,杨阳,林仕梅,罗琳. 2013

[18]锦鲤“御三家”新品系的选育. 史东杰,梁拥军,孙砚胜,张欣,张升利. 2014

[19]锦鲤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陈凯,梁利国,谢骏. 2015

[20]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鳍鲤、锦鲤和龙凤鲤的遗传多样性. 孙莉,杨国梁,王军毅,吴婷婷,张海波,吴添文,陈国宏.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