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廖祥政

作者: 廖祥政;王瑾;周荣华;任正隆;贾继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千粒重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8 年 34 卷 11 期

页码: 1877-18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人工合成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然后自交,培育出含85个株系的F2:3群体。以该群体为材料,用348对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3个千粒重QTL,其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0.90%~33.79%。其中,Am3的等位基因能够增加千粒重2.3~4.8g。相关分析表明,该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穗粒数、穗数和株高无显著相关性。千粒重QTL与穗粒数、穗数性状的QTL不在同一位置,这有利于高千粒重基因与其他产量性状基因的聚合。采用混合线性模型作图法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QGw.caas-3D),该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小,而且与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的QTL相同,表明QGw.caas-3D是一个稳定的主效QTL。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控制水稻粒重QTL的定位. 彭强,刘颖,张大双,吴健强,王际凤,黄培英,朱速松. 2016

[2]利用极端材料定位水稻粒形性状数量基因位点. 张强,姚国新,胡广隆,汤波,陈超,李自超. 2011

[3]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高熙宗,贺浩华,韩龙植. 2009

[4]粳稻发芽期耐碱性的QTL检测. 祁栋灵,李丁鲁,杨春刚,李明哲,曹桂兰,张俊国,周庆阳,徐锡哲,张三元,韩龙植. 2009

[5]蓝塘×长白猪F2资源群1、4和8号染色体活体性状的QTL定位. 凌飞,张豪,蔡更元,陈瑶生,李加琪. 2011

[6]蓝塘*长白猪F2资源群1、4和8号染色体活体性状的OTL定位. 凌飞,张豪,蔡更元,陈瑶生,李加琪,王翀. 2011

[7]水、旱稻氮高效QTL定位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研究. 李亚非,黎毛毛,曹桂兰,韩龙植. 2010

[8]碱胁迫下粳稻幼苗前期耐碱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祁栋灵,郭桂珍,李明哲,杨春刚,张俊国,曹桂兰,张三元,徐锡哲,周庆阳,韩龙植. 2009

[9]水,旱稻氮高效QTL定位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研究. 李亚非,黎毛毛,曹桂兰,韩龙植. 2010

[10]微卫星标记与奶牛数量性状QTL定位. 储明星,叶素成,陈国宏. 2003

[11]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贺浩华,韩龙植,高熙宗. 2009

[12]粳稻02428×02428c重组自交系孕穗期耐冷性QTL分析. 谢勇武,杨树明,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赵春艳,张明喜. 2011

[13]奶牛次级性状的微卫星标记与QTL定位研究进展. 马云,许尚忠,高树新,张英汉. 2004

[14]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_2代抗病性及分子标记鉴定. 王掌军,刘妍,张双喜,刘凤楼,李清峰,张晓岗,刘生祥,贾彪. 2019

[15]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穗部发育和粒重的影响. 刘璇,王瑞丽,周伟,方保停,郑宏远,张艳林,詹克慧. 2013

[16]扬麦9号/CI12633 RIL群体中控制小麦粒重QTL位点的初步分析. 吴旭江,臧淑江,程凯,李东升,张伯桥. 2015

[17]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单福华,田立平,马巧云,王汉霞,高新欢,任立平,张风廷. 2018

[18]“川麦107”慢条锈性研究. 朱华忠,沈丽,唐婧,彭云良,李跃建. 2005

[19]后期喷肥对强筋小麦临汾13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张定一,武如心. 2005

[20]花后冠层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几个关联SSR位点的效应分析. 张冬玲,张洪娜,郝晨阳,王兰芬,李甜,张学勇.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