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碧胜
作者: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李生平;宋霄君;刘彩彩;李倩;梁国鹏;蔡典雄;张继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添加秸秆;旱作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9 年 009 期
页码: 1553-156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大田长期试验地的传统耕作和免耕小区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15次重复;秸秆为传统耕作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用量为5%烘干土质量,在25℃恒温培养箱中通气培养180 d,定期取样进行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1)不加秸秆处理团聚体以250-53μm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52%-66%;添加秸秆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30%-302%,NTS较NT提高92%-134%.(2)添加秸秆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团聚体百分比(R0.25)显著提高,培养到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133%、130%和235%,NTS较NT分别提高53%、75%和87%.(3)培养至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70%和54%;NTS较N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30%和25%.(4)添加秸秆显著提高2 000-250μm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CTS和NTS分别为49%-61%和50%-60%,且受团聚体组成影响较大.[结论]添加秸秆能够有效提高旱作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对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分类号: S152%S153.6
- 相关文献
[1]不同耕作措施下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宋霄君,李生平,卢晋晶,郑凤君,蔡典雄. 2021
[2]长期定位施肥对玉米根际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钾素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李浩,柳开楼,万国湲,余喜初,叶会财,宋惠洁,胡丹丹,胡惠文. 2022
[3]引黄灌溉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杨飞霞,曹广超,于东升,史学正,董林林. 2018
[4]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5]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邹洪涛,韩艳玉,张春峰. 2019
[6]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对不同年限覆膜种植的响应. 黄鉎岚,黄爽兵,程红光,邢丹,吉波,Gratien Twagirayezu. 2024
[7]套种绿肥对土壤养分、团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刘小粉,刘春增,王守刚,李本银. 2015
[8]天津污灌区菜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重金属含量特征. 王润珑,徐应明,王农,孙约兵. 2018
[9]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2015
[10]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周恒,时永杰,胡宇,陈璐,路远,田福平. 2017
[11]不同母质发育的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曹胜,廖炜,邓素枫,周旋,龚碧涯,曾斌,张文,刘慧,杨水芝. 2023
[12]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2015
[13]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4
[14]不同作物种植对光伏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的影响. 李馨妤,孙东滨,张孟豪,林晓钦,钟鹤森,庞煜龚,周波,张池. 2024
[15]紫云英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对土壤养分、团聚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春增,刘小粉,李本银,王守刚,吕玉虎,潘兹亮,曹卫东. 2013
[16]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腐殖酸分布的影响. 梁尧,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任军,李刚. 2016
[17]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王碧胜,姚宇卿,吕军杰. 2021
[18]保护性耕作对丘陵区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唐晓红,魏朝富,吕家恪,罗友进,谢德体,潘根兴,曾希柏. 2009
[19]旱地长期覆盖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变化规律. 李萌,李彦,杨那,马子宗,王红丽,岳善超,翟丙年,王朝辉,李紫燕. 2023
[20]长期施肥对灌漠土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曾希柏,柴彦君,俄胜哲,车宗贤,黄涛,王亚男,苏世鸣,白玲玉.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氮肥组合对花生后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薛惠云;李倩;郭东炜;张志勇
关键词:花生;缓释氮肥;普通尿素;产量
-
芋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汪端华;杨建国;李倩;王鑫;吴双花
关键词:芋;湖南;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表型性状
-
贝莱斯芽孢杆菌HN-Q-8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作者:白雪飞;李倩;丁丽丽;张岱;赵益;杨志辉;朱杰华
关键词:贝莱斯芽孢杆菌HN-Q-8;马铃薯;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土壤肥力
-
阻镉剂对蔬菜高效安全种植的影响
作者:梁成亮;李倩;闵子扬;戴雄泽;李鑫;张竹青;杨建国;汪端华
关键词:镉污染;阻镉剂;土壤强还原灭菌技术;蔬菜;安全种植技术
-
豫南夏花生种植区土壤pH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作者:索炎炎;张翔;吴士文;司贤宗;李亮;徐凤丹;程培军;李倩
关键词:花生种植区;土壤PH;时空特征;驱动因素;增强回归树
-
超声波辅助酶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富硒蔬菜中硒形态
作者:李倩;刘兴勇;陈兴连;罗兰;尹本林;李新宇;杜丽娟;王云美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硒形态;富硒蔬菜
-
安徽新安江水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研究
作者:赵拴平;金海;刘峻;李永胜;金磊;李倩;徐磊;贾玉堂
关键词:水牛;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单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