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斑突变体I30的特征特性及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倩倩

作者: 李倩倩;赵秋实;蒋宏宝;耿皆飞;刘录祥;张晓燕;谢彦周;王成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突变体;特征特性;农艺性状;基因定位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17 年 07 期

页码: 871-8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类病斑突变体是研究植物程序性死亡和抗病性的理想材料。为了丰富小麦斑点突变体的研究,对叠氮化钠诱变小麦品种陕农33产生的稳定遗传的白斑突变体I30进行了特征特性研究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I30从三叶期开始表现白色块斑和长条纹。锥虫蓝染色和DAB染色显示,I30斑点处出现细胞死亡和H_2O_2积累现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I30的叶绿体形状发生改变,数目减少,基粒垛叠高度无序,部分甚至降解。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I30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长和结实率与野生型间无显著差异,但千粒重、穗粒重、单株产量、旗叶长度和宽度显著低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I30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BSA+660K基因芯片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6D染色体上,位于SSR分子标记Xcfd190和6DS-5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6.4cM和9.1cM。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大豆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定位. 李文杨,邱丽娟. 2008

[2]小麦品种及突变体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侯广云,王文美,井立玲,刘树玉,李新华. 1994

[3]五对小麦品种和突变体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比较分析. 侯广云,井立玲. 1996

[4]小麦品种及突变体杂种F_2代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研究. 侯广云,王文美,井立玲,李新华,刘树玉. 1994

[5]一个玉米叶夹角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王晓娟,何海军,刘忠祥,杨彦忠,寇思荣,连晓荣,周玉乾,周文期. 2019

[6]水稻棉絮状花序突变体ecp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郭新睿,杨绍华,刘华清,李刚. 2019

[7]2个水稻叶片卷曲变窄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陈海元,朱晓妹,张所兵,张云辉,方先文. 2021

[8]一个新的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李晓兰,骆卫峰,程治军,谭俊杰,衡月芹,李真,陈良碧,王海洋,王久林. 2013

[9]烟草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孙明铭,蒋彩虹,罗朝鹏,杨军,张剑锋,蒲文宣,刘万峰,杨爱国,程立锐. 2018

[10]一个新的水稻半矮化小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汪庆,汪得凯,陶跃之. 2011

[11]大豆寄主共生遗传控制研究进展. 江木兰. 2001

[12]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的形态观察及基因初步分析. 潘英华,秦学毅,罗兴录,朱汝财. 2009

[13]一个新的玉米Vp15基因等位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王瑞,张秀艳,陈阳松,杜依聪,汤继华,王国英,郑军. 2018

[14]玉米穗发芽突变体vp-like8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基因鉴定. 王瑞,陈阳松,孙明昊,张秀艳,杜依聪,郑军. 2019

[15]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_(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陈涛,刘燕清,张亚东,朱镇,赵庆勇,周丽慧,姚姝,于新,赵凌,王才林. 2014

[16]水稻颖壳类病斑突变体glmm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徐欢,周涛,孙悦,王木妹,杨亚春,马卉,李浩,徐大伟,周海,杨剑波,倪金龙. 2023

[17]水稻生殖发育突变体fro1(t)的形态发生及基因定位. 陈在杰,吴煜兵,陈少游,刘华清,王锋. 2010

[18]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的微卫星标记. 李玉玲,余永亮,刘艳阳,李学慧,付家锋,张中伟,陈欢庆. 2008

[19]一份水稻矮杆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定位(英文). 汤国华,詹庆才,曾晓珊,余应弘. 2012

[20]水稻黄绿叶突变体w390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董青,张迎信,张振华,周全,秦亚芝,王宏,程式华,曹立勇,沈希宏.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