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代谢相关基因在家蚕褐色类鹑斑突变品系q-l~b 4龄眠蚕表皮中的表达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裘智勇

作者: 裘智勇;王平阳;夏定国;沈兴家;赵巧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家蚕;褐色类鹑斑;差异表达基因;色素

期刊名称: 蚕业科学

ISSN: 0257-4799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841-84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家蚕体表色素主要有黑色素、蝶啶类色素和眼色素,不同家蚕品种的体色和斑纹都是表皮中黑色素、眼色素和蝶啶类色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解家蚕褐色类鹑斑突变体(brown quail-like,q-l~b)幼虫表皮色素的代谢情况,利用qRT-PCR技术分别检测q-l~b突变体和其对应的野生型品种0223金黄(0223JH)在4龄入眠后18 h新生表皮中37个色素代谢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相对于野生型品种,大多数与黑色素、蝶啶类色素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在q-l~b突变体中表达上调,而与眼色素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表达下调,表明黑色素、蝶啶类色素在q-l~b突变体表皮中的含量都增加,而眼色素在q-l~b突变体表皮中的含量相对减少;与几丁质合成及尿酸转运相关的基因在q-l~b突变体表皮中也存在表达差异,其中大部分关键基因表达上调,表明更多的几丁质在q-l~b突变体新生表皮中合成,并伴随更多的尿酸被转运到表皮,与其他色素一起参与表皮构建,形成q-l~b突变体特殊的体色斑纹。此外,部分保幼激素代谢和核受体基因差异表达也可能影响了相关色素的合成及代谢。q-l~b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具有更复杂的体色和斑纹,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此有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述家蚕褐色类鹑斑产生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分类号: S881.2

  • 相关文献

[1]家蚕新的卵色相关基因Bmwh2的克隆及组织表达与功能研究. 栗凤鹏,王雪芳,吴金美. 2011

[2]添食色素对家蚕生理变化影响的研究. 范涛,汪泰初,魏国清,肖林珍,吴传华,代君君. 2009

[3]感染球孢白僵菌的家蚕免疫应答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侯成香,覃光星,耿涛,高坤,潘中华,钱荷英,郭锡杰. 2014

[4]高温高湿胁迫下家蚕不同耐受性品种的中肠组织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李庆荣,肖阳,叶明强,李丽,邢东旭,罗国庆,郑茜,吴福泉,杨琼. 2015

[5]色差法监测红茶发酵适度技术. 赵飞,马圣洲,吴琴燕,姚克兵,庄义庆. 2017

[6]玫瑰茄花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叶春勇,梁红,蒋行根,池广友. 2001

[7]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早期形态与色素变化及添加剂对其体色的影响. 陈超,吴雷明,李炎璐,宋振鑫,梁友,翟介明,王鲁,庞尊方. 2014

[8]中国功夫红茶研究进展. 冯林,沈强,何萍,潘科. 2012

[9]梨果皮色素种类和理化性质的研究. 于丹,李宝江,李俊才,刘晶. 2008

[10]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相关因素研究. 唐容,王通强,黄泽素,代文东. 2009

[11]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素分析研究. 罗体英,唐容. 2010

[12]黑玉米资源及其色素的研究与利用. 李余良,胡建广,刘建华. 2008

[13]紫叶矮樱叶片色素性质及其光合特性研究. 吕福梅,沈向,王东生,曲晓玲,李亚蒙. 2005

[14]黔中地区不同品种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袁启凤,卢星谕,仲伟敏,宋莎,马玉华. 2015

[15]葡萄皮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黄玉龙,庞中存,陈小风,崔治家,张继. 2009

[16]套袋对油桃果皮色素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陈巍,黄品湖,郭秀珠,徐文荣,林绍生. 2014

[17]天然有色棉湿处理色变规律初探. 周文龙,李茂松,陈冬芝,邱新棉. 2002

[18]紫茄子皮色素的纤维素酶提取及其抗氧化研究. 戴晓娟,李超,崔珏,王乃馨. 2013

[19]紫甘薯色素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 彭常安,付严萍,刘永,王庆南,韩永斌. 2012

[20]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玫瑰色素. 李高阳.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