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茶搭配工艺对配合茶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文杰

作者: 王文杰;黄建琴;徐奕鼎;王烨军;方吴云;周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搭配工艺;配合茶;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

期刊名称: 中国茶叶加工

ISSN:

年卷期: 2010 年 01 期

页码: 30-33

摘要: 试验以红茶发酵叶与绿茶杀青揉捻叶为原料,按不同比例进行搭配、焙干。将其与红、绿茶成品茶按不同比例拼配样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干燥前搭配采用"炒-烘"工艺,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类物质与绿茶占比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346x+16.61(R2=0.9626)、y=-0.0024x+0.274(R2=0.9458)、y=-0.0731x+10.13(R2=0.9747);相应地,干燥前搭配采用"烘-烘"工艺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48x+16.61(R2=0.9528)、y=-0.0024x+0.274(R2=0.9656)、y=-0.0734x+10.13(R2=0.9743);干燥后拼配回归方程分别为:y=0.1218x+16.61(R2=0.9782)、y=-0.0023x+0.274(R2=0.8966)、y=-0.0701x+10.13(R2=0.9666)。发酵叶与杀青揉捻叶搭配后加工所得样品,其多酚类物质、茶黄素、茶红素类物质含量与红、绿茶成品茶拼配样显著不同;氨基酸总量与咖啡碱总量基本一致;香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试验为创制新风味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分类号: TS272.4

  • 相关文献

[1]温度·时间·pH值对红茶有效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何金柱,杨普,袁自春. 2005

[2]茶色素及其生物活性功能研究. 卢素芳,王胜鹏. 2015

[3]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 滑金杰,袁海波,姚月凤,江用文,王近近. 2018

[4]小叶种红茶发酵外观色差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相关性. 余书平,尹军峰,袁海波,许勇泉,邓余良,吴蓉梅,陈根生. 2015

[5]骏眉工艺红茶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王伟伟,乐婷,杨刘艳,王蔚,江和源. 2022

[6]紫外照射与做青处理对红茶茶多酚及茶黄素的影响研究. 周颖,谭婷,禹利君,刘姝娟. 2015

[7]氧气对茶多酚化学氧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江用文. 2011

[8]茶多酚与茶黄素对前旨肪细胞3T3-L1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孙世利,凌彩金,刘军,潘顺顺,苗爱清,李家贤,庞式,赖兆祥,黄华林. 2011

[9]茶多酚与茶黄素对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孙世利,凌彩金,刘军,潘顺顺,苗爱清,李家贤,庞式,赖兆祥,黄华林. 2011

[10]茶红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李山,吴周和,吴正奇,袁海波,陈小强. 2016

[11]茶红素研究进展. 胡善国,苏有键,罗毅,丁勇. 2014

[12]认识基本生化规律;提高红碎茶品质. 程启坤. 1980

[13]茶红素分离及稳定性研究. 李山,陈小强,滑金杰,李佳,董春旺,王银诚,江用文,袁海波. 2017

[14]茶黄素及其母体化学合成的相关研究. 雷志伟,郭灿,郑文莉. 2016

[15]茶黄素与真菌多糖联合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的比较. 张乃珣,尹红力,刘冉,于美汇,李婷婷. 2017

[16]"福鼎大白"不同工艺茶类茶黄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黄彪,刘文静,吴建鸿. 2019

[17]远红外辐射对萎凋叶氧化酶活性及红茶品质的影响. 赵飞,李园莉,杨亦扬,李荣林,杨建华,马圣洲. 2021

[18]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龚志华,陈栋,朱盛尧,陈凌,陈朵,李徐,肖文军. 2013

[19]添加外源儿茶素制备高茶黄素红茶的工艺优化. 王雨鑫,刘学声,刘建军,周富裕,马友力,邓燕莉. 2020

[20]茶黄素和咖啡碱浓度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罗理勇,刘姝娟,马梦君,曾亮.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