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堆闷时间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滕翠琴

作者: 滕翠琴;吴健华;庞月兰;李锦锋;江智艺;王雨鑫;邓盈;邱瑞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传统工艺六堡茶;堆闷;品质

期刊名称: 中国茶叶加工

ISSN: 2095-0306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20-26

摘要: 通过不同堆闷时间处理传统工艺六堡茶,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未堆闷的茶样为对照组,对不同堆闷时间(4 h、6 h、8 h、10 h、12 h、14 h)处理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内含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干茶色泽呈棕褐色,堆闷后呈黑褐;汤色呈黄绿色,堆闷后以橙黄色为主;香气带栗香,堆闷 4 h、6 h、8 h、10 h后的茶样香气中带甜香、蜜香;滋味浓厚,自堆闷 12h后从浓厚转为浓醇;叶底色泽呈嫩绿色,堆闷后呈黄绿色.与对照组比较,堆闷茶样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的含量下降,其中 14h水浸出物含量上升 7.03%、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11.49%、茶多酚含量下降 9.31%、咖啡碱含量下降 14.06%、儿茶素总量下降 23.00%.对照组香气成分主要以醛类、碳氢化合物为主,分别占香气成分的 24.67%和 24.37%;4 h、6 h、8 h、10 h、12 h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中 6h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 32.22%、25.89%;14 h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和醛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 26.45%和 34.93%.

分类号: TS272.5+4

  • 相关文献

[1]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研究. 滕翠琴,李锦锋,庞月兰,江智艺,廖珍承,莫鹰,杨益欢,吴健华. 2024

[2]平菇固体种生产中“绒状白点”症状的试验与分析. 刘炳明,曹德宾,马晓红,于迎春. 2003

[3]加工工艺对红茶主要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贵芳,陈荣冰. 2008

[4]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黄福平,陈荣冰,梁月荣,陈伟,陆建良,陈常颂,游小妹. 2003

[5]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周强,李生荣,陶军,任勇,杜小英,欧俊梅,雷加容. 2010

[6]贵州茶叶灰分含量分析. 刘晓霞. 2011

[7]高粱DNA导入小麦后代的和面仪曲线变化. 王晓娟,李兴林,倪建福,王亚馥. 2000

[8]南非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马春红,李运朝,及增发,吴哲,崔四平,贾银锁. 2010

[9]首乌散对养殖草鱼品质影响的研究. 欧志明,武平,王广军. 2009

[10]不同水稻茬口及密度、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2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 2011

[11]晚糯稻突变体新品种浙糯36的选育研究. 鲍根良,左晓旭,丰作成,陆文武,张小明,叶胜海,富田桂,小林麻子. 2004

[12]不同纸袋对‘黄金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蔡忠民,李连国,李俊才. 2009

[13]春小麦农麦2号品质及其加工特性分析. 王美丽,王小兵,魏建功,李元清,崔国惠,吴晓华,于美玲,马文星. 2008

[14]MAP贮藏对甜樱桃品质的影响. 郝树池,王岩,吕仁强,郝义,徐凌,韩英群,张铁华. 2007

[15]厌氧/好氧处理对茶叶中GABA含量富集及其品质的影响研究. 沈强,潘科,郑文佳,罗显扬,张建. 2012

[16]6个品种苹果果实贮藏前后品质分析. 和阳,杨巍,王柏松,吕春晶. 2014

[17]机插穴苗数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钱银飞,张洪程,吴文革,陈烨,李杰,郭振华,张强,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2009

[18]双低甘蓝型油菜淮宁2号的选育. 刘葛山,赵祥祥,严卫古,孙华光,钱敏珍. 1999

[19]NaCl胁迫和采摘期对枸杞幼苗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 朱小梅,洪立洲,刘兴华,王茂文,丁海荣,刘冲,赵宝泉,邢锦城,董静. 2016

[20]播种期和摘心处理对波斯菊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姚悦梅,潘永飞,戴忠良,张振超.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