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洲栽培稻演化的探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尧忠

作者: 张尧忠;徐宁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种演化;普通野生稻;籼稻;粳稻;镰刀谷;酯酶酶带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1995 年 01 期

页码: 71-75

摘要: 分析酯酶粳酶带10A、籼酶带11A和普遍野生稻酶带14A在各品种的表现,可以认为现存的普通野生稻,有一部分已有了籼或粳的分化,分化的主要成因应是渐渗杂交.根据计算作出的品种定位平面(座标)图,把有14A酶带的栽培稻形象地和野生稻联系起来,利于理解籼和粳亚种经历了籼粳分化不明显到分化明显的过程,表明籼和粳独立地从野生稻演化而来.亚种下的演化主要讨论了镰刀谷.镰刀谷的地理分布跨距极大,酶带分类上籼、粳并存,没有特别的酶带或酶谱.它不应该是一个生态类群,其遗传背景也是混杂的.从不典型镰刀谷到典型镰刀谷,酶谱变异估计值(Est值)逐渐变小;推测镰刀谷基因型较为简单,并不是原始的栽培稻.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亚洲稻籼粳中间型问题的讨论. 张尧忠,贺庆瑞. 1990

[2]籼粳野杂交后代田间苗期耐寒性初步分析. 秦钢,梁海福,屈湫明,唐梅,黄大辉. 2012

[3]低温寡照自然条件对不同水稻材料苗期耐寒性的影响(英文). 刘驰,张月雄,黄大辉. 2015

[4]粳稻为背景的普通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初步构建. 黄悦悦,阳海宁,郑加兴,马增凤,刘驰,黄大辉,张月雄,李孝琼,黄金艳,李容柏. 2010

[5]籼三系强优恢复系育的有效途径-籼掺粳恢恢交低世代测鉴. 姚立生,高恒广. 1997

[6]不同施氮水平下籼稻和粳稻的产量响应差异. 李敏,李树杏,张洪程. 2013

[7]中熟籼稻和粳稻的高产生育特性比较. 李敏,张洪程,姬广梅. 2013

[8]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质利用研究进展. . 1990

[9]具有广亲和酶谱特征水稻品种的亲和性. 傅春霞,谭秀云,纪风高. 1991

[10]粳籼稻两个亚种成熟胚组织培养与再生能力的比较研究. 王萍,徐大勇,王罡,季静. 2007

[11]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汤陵华,佐藤洋一郎,森岛启子. 1989

[12]籼粳杂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 汤圣祥,张云康. 1996

[13]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研究. 邹茜,邵源梅,黄平,李华慧,辜琼瑶,郭咏梅,李少明. 2019

[14]籼粳交和妥米胶稠度的遗传特性分析. 汤圣祥,张云康. 1996

[15]广亲和品种参与下籼粳稻间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研究. 谭震波,阴国大,方文,熊洪. 1991

[16]籼粳稻的花时对乙烯利调控的响应及其敏感性差异. 闫志强,徐海,宫彦龙,夏原野,马作斌,徐正进. 2015

[17]云南地方籼粳稻稻瘟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差异分析及优异稻种筛选. 杨楠,陈恺茜,杨勤忠,唐文强,张文龙,何平,杨暮英,李勇成,韩光煜. 2021

[18]云南不同亚种优质稻蒸煮食味品质及RVA谱特征值分析. 浦秋红,李婷婷,王明艳,刘慰华,邹茜,苏振喜,陈越. 2023

[19]不同类型水稻杂交组合的花药培养力差异成因初探. 张尧忠,杜彬,贺庆瑞,陈秀华. 1992

[20]水稻种子含钾量的基因型差异. 刘国栋,刘更另.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