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与密度对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琳

作者: 高琳;龙怀玉;陈晓远;张登山;林昌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河北省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22 年 38 卷 003 期

页码: 657-66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区域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调查在构建全球土壤碳、氮循环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河北省实地调查和试验数据为基础,根据162个典型土壤剖面的数据,分析1 m土体中不同土纲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密度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不同诊断表层、诊断特性土壤的有机碳、氮含量及密度值差异显著(P<0.05),有机表层、草毡表层和暗沃表层明显高于其他诊断表层,具有有机土壤物质诊断特性和均腐殖质诊断特性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高于其他土壤.(2)不同土纲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以0~25.0 cm土层最高,呈现出较明显的表聚现象.1 m土体中,有机土、均腐土和潜育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纲(P<0.05).(3)不同土纲的土壤全氮含量和密度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 m土体中,有机土、均腐土全氮含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纲(P<0.05).(4)河北省不同土纲1 m土体中土壤C/N介于10~20,有机土、潜育土和均腐土C/N较高,有利于有机碳、氮的累积.河北省不同土纲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密度和C/N存在一定差异,土纲类型的确定有助于了解土壤有机碳、氮的性质,为合理利用土壤提供关键的基础数据.

分类号: S155.3

  • 相关文献

[1]闽北地区水耕人为土的发生与系统分类研究. 黄佳鸣,麻万诸,章明奎. 2013

[2]冀北山地5个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剖面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 安红艳,龙怀玉,张认连,雷秋良,穆真. 2012

[3]美国有关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邹桂霞. 2002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陈娟,马忠明,刘莉莉,吕晓东. 2016

[5]短期放牧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寒草甸土壤及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李世卿,王先之,郭正刚,周杰,薛冉,沈禹颖. 2013

[6]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2018

[7]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曾宪楠,王麒,孙羽,宋秋来,冯延江,袁媛. 2016

[8]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容重的影响. 马俊永,曹彩云,郑春莲,李科江,任图生. 2010

[9]长期施肥红壤稻田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余喜初,李大明,柳开楼,黄庆海,叶会财,徐小林,陈明,胡惠文. 2013

[10]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朱平,任军,王立春,梁爱珍. 2003

[11]稻田湿地土壤碳固定研究进展. 王萍,王少先,夏文建,唐先干,李瑶,杨成春,漆林香,胡启峰,阿布都艾尼·阿布都西提. 2014

[12]碳管理:盐土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崔士友,张蛟蛟. 2015

[13]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农业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 虞舟鲁,邱乐丰,林霖. 2017

[14]宁南典型退耕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季波,李娜,马璠,蔡进军,董立国,许浩,韩新生. 2017

[15]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任军,郭金瑞,边秀芝,闫孝贡,刘钊剑,吴景贵. 2009

[16]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的固碳效率. 柳开楼,叶会财,李大明,黄庆海,余喜初,胡志华,徐小林,胡惠文,周利军,王赛莲. 2017

[17]退化花岗岩植被恢复对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蓝良就,张野,黄炎和,李德成,林金石,彭绍云. 2012

[18]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δ~(13)C值分布特征. 张林,孙向阳,乔永,高程达,曹吉鑫,阿拉塔,宝音贺希格. 2009

[19]旱地小麦土壤有机碳变化及最佳取样方法试验研究. 李晓阳,任丽华,刘亚东. 2006

[20]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