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种质的遗传差异和配合力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任光俊

作者: 任光俊;周良强;陆贤军;高方远;康海岐;刘光春;罗利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旱稻;遗传聚类;配合力;旱种;耐旱性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05 年 3 卷 05 期

页码: 70-8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用52个RAPD随机引物和53对SSR引物,分析了来自国内外的14个旱稻品种和4个杂交稻亲本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旱稻品种可清楚地区分为籼、粳2个亚种。以4个旱稻品种和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探讨了在旱种和水种条件下供试材料的配合力和反交效应特点。资料显示,在水、旱2种条件下,旱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多数均未达显著水平,且明显低于水稻品种;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整精米率、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呈现旱稻/旱稻>旱稻/水稻>水稻/水稻的趋势。在旱种条件下,多数旱稻/水稻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反交效应达极显著水平。

分类号: S511.6

  • 相关文献

[1]9个新育甜玉米自交系遗传聚类和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张扬,廖长见,林建新,卢和顶,陈山虎. 2019

[2]旱稻栽培技术. 王贵才. 2006

[3]玉米耐旱性的配合力分析. 韩登旭,杨杰,邵红雨,梁晓玲,阿布来提·阿布拉,李铭东. 2013

[4]直播旱种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自常,王志琴,刘立军,杨建昌,李永丰. 2015

[5]水旱两用稻品种文育302旱种植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效果. 耿晓君. 2010

[6]直播旱种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英文). 张自常,刘立军,王志琴,杨建昌,李永丰. 2015

[7]绥化市不同水稻品种旱种比较试验. 刘立超. 2018

[8]泉珍12号在胡萝卜地旱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陈锦文,余文昌,侯凯强,庄阳春,朱国清,陈惠清,谢少和,谢旺有,王天生,黄庭旭. 2024

[9]不同灌水量对水、旱稻营养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邹桂花,梅捍卫,余新桥,刘鸿艳,刘国兰,李名寿,罗利军. 2006

[10]旱稻株型育种研究. 曹少鲲,马铭泽. 2011

[11]涝洼地种旱稻关键技术. 王厚胜,周贵林,王吉春,李才库,杨成立,李春荣,丛素敏,王永生,刘志全,穆昕卓. 2008

[12]旱稻三交育种研究. 马铭泽,徐德芳,曹少鲲. 2011

[13]早稻新品种-旱9710. 张燕之. 2006

[14]旱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鲁雪华,刘中柱,林永烈,林大添,丁舒敏. 1994

[15]旱糯303旱稻. 王德生. 2008

[16]贵州旱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及聚类分析. 陈能刚,陈惠查,游俊梅,阮仁超. 2010

[17]贵州旱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杨学辉,袁洁,陈惠查,何海永,陈小均,游俊梅,吴石平,王云月. 2009

[18]转mtlD基因旱稻的耐盐性研究. 李自超,张新春,张丽,庄炳昌,张承亮,王国英,付永彩. 2004

[19]水、旱稻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穆平,李自超,李春平,张洪亮,吴长明,李晨,王象坤. 2003

[20]旱稻与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王辉,郭玉华,张燕之,刘洋,董俊.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