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水清

作者: 张水清;岳克;杜丽君;王更新;宋晓;郭斗斗;张珂珂;张玉亭;黄绍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有机肥施用量;耕作方式;潮土理化性质;作物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0 年 004 期

页码: 84-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理化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壤培肥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有机肥施用量为副区.耕作方式设深翻和旋耕2个水平(分别以DT和RT表示);有机肥施用量设0、7.5、15和22.5 t/hm24个水平(分别以M0、M7.5、M15、M22.5表示).在作物成熟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并进行产量测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的测定.结果表明,深翻条件下,不同施肥量下土壤SOM、TN、AP、AK和NH4+-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DT-M15和DT-M22.5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最高,分别为125.28和137.7 mg/kg,显著高于DT-M0处理和DT-M7.5处理(P<0.05).旋耕条件下,与RT-M0相比,RT-M7.5处理下土壤SOM、AK和NH4+-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5.26%、52.70%和119.19%.深翻条件下,DT-M15和DT-M22.5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最高,分别比DT-M0的小麦产量显著高14.1%和19.0%,比DT-M0的玉米产量显著高19.9%和23.5%.在旋耕条件下,RT-M7.5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比RT-M0处理和RT-M15的小麦产量显著高22.6%和21.4%;旋耕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在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华北潮土区,深翻-中量有机肥(15 t/hm2)和旋耕-低量有机肥(7.5 t/hm2)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玉米产量较为理想的耕作与施肥方式,但其作用机理及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保护性耕作在不同气候区域研究现状. 刘爽,王雅,徐志超. 2018

[2]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2018

[3]不同耕作措施对宁南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荣,鄢慧芳,张龙,苗芳芳,勉有明,侯贤清. 2023

[4]提高山东苹果园土壤肥力的措施. 路超. 2011

[5]梯田玉米有机肥最佳施用量的研究. 李晓华. 2000

[6]有机肥施用量和播种方式对高寒矿区植物群落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刘万杰,蒋福祯,马利利,李正鹏. 2023

[7]春小麦新品种宁春47号水肥耦合优化方案研究. 党根友,魏亦勤,樊明,李红霞,裘敏,沈强云. 2010

[8]美国关于免耕和轮作周期对侵蚀影响的研究. 邹桂霞. 2002

[9]土壤侵蚀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利用SLEMSA模型估算土壤侵蚀的个例分析. 陈玉泉. 1999

[10]哥伦比亚有关清除表土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张俊生,冯波,杨旭. 2002

[11]沼液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CO_2、N_2O排放规律的影响. 王小非,沈仕洲,尹高飞,闫建华,杜会英. 2017

[12]新修梯田作物施肥与土壤培肥效果研究. 陈炳东. 2000

[13]关于化肥对作物产量贡献的评估问题. 奚振邦. 2004

[14]基于黄潮土长期定位试验的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分析. 张爱君,魏猛,唐忠厚,史新敏,陈晓光,李洪民. 2014

[15]施用氮肥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 王晶鑫,史坚. 1993

[16]适量有机肥与氮肥配施方可提高河西绿洲土壤肥力及作物生产效益. 马忠明,王平,陈娟,包兴国. 2016

[17]种植方式与磷肥施用量对油菜—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 范成五,秦松,张邦喜,周瑞荣,王文华,柳玲玲. 2012

[18]连续施用不同量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邢月华,包红静,蔡广兴,孟杰,张旭. 2016

[19]2F-XZ撒粪机. 赵晓春. 1980

[20]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对冬小麦生长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研究. 雷宏军,臧明,张振华,刘鑫,徐建新,李道西,仵峰.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