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态农耕:文化适应在云贵高原东南缘低山丘陵区的双重表达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秋

作者: 孙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多业态农耕;云贵高原;低山丘陵区;文化适应;双重表达

期刊名称: 贵州社会科学

ISSN: 1002-6924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89-9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SCI

摘要: 多业态农耕是针对现代产业分野事实而提出的补救性概念,意在揭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野,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区别,而是呈现为复合经营的常态化运行。具体到我国云贵高原东南缘的"新月形地带"而言,这片低山丘陵地区生息着十多个民族,多业态经营也是这里传统农业经营的共性。这样的共性,乃是所处生态环境大致均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所使然。不过,这样的生态系统内部还存在着区段性的差异,以至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多业态农耕,也呈现出一定的内部差异。但不管是共性还是个性,都与相关民族作出的文化适应息息相关。此外,国家政权的影响、外部市场的变动,也在相关民族的文化适应中发挥着极其深远的作用。相关民族文化对所处社会环境的适应,又会使得原有的多业态农耕体制中孕育出多种"假象主业",并与传统的多业态农耕形成"双轨经营"的并行态势,进而使当地的多业态农耕更加复杂化。为此,发掘并创新利用这一地区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不能局限于关注其"流",还需要关注其"源",才能客观反映民族文化对生态和社会适应的双重表达,对传统农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才能做到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并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分类号: C912.4

  • 相关文献

[1]文化适应、制度距离与消费行为研究——以移居北京的韩国和美国人蔬菜消费为例. 张晶. 2015

[2]改良云贵高原退化红壤人工草地的施肥效应研究. 文亦芾,蒋文兰,冉繁军. 2001

[3]云贵高原山区草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 王元素,陈全功,樊晓东. 2004

[4]基于Solanum模型的云贵高原大春马铃薯潜在产量研究. 王颖,梁淑敏,潘哲超,李燕山,谢开云,Roberto Quiroz,隋启君. 2017

[5]云贵高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 郭洪海,杨萍,杨丽萍,李新华,万书波,符明联. 2011

[6]~(137)Cs在滇西与黔中地区散落的差异——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屏蔽效应的推断. 万国江,白占国,刘东生,王仕禄,陈敬安,黄荣贵. 2001

[7]不同降水年型下云贵高原东南部小麦节水节药节肥生产技术. 陈华,陈检锋,付利波,王伟,王志远,尹梅. 2021

[8]蓝莓反季成花机理研究初报. 苏泽春,和加卫,杨正松,和志娇,杨雅涵,和文佳. 2022

[9]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对马铃薯产量及结薯规律的影响. 梁淑敏,王颖,潘哲超,张磊,徐宁生,李燕山,杨琼芬,李先平,白建明,姚春光,卢丽丽,隋启君. 2018

[10]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特性与管理分析. 韩智勇,梅自力,税云会,陈细会,白峰. 2013

[11]榛树的生长特性及其栽植利用. 孙万河,杨绍阁,尹杰卉. 2012

[12]燕辽低山丘陵区集流聚肥梯田优化设计及其效益分析. 高鹏,丁福俊,邹桂霞,李铁军,郑国相,贾天会. 2000

[13]辽西低山丘陵区聚水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 郑国相. 2000

[14]半干旱低山丘陵区复合农业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杨久廷,邢德海,张俊生,甘作勋. 1999

[15]燕辽低山丘陵区集流聚肥梯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邹桂霞,郑国相,贾天会,褚贵发,张连俊. 2005

[16]低山丘陵区红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堃,陈效民,杜臻杰,张佳宝,邓建强. 2010

[17]辽西低山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及提升技术. 丁宏宇,鲁杰. 2024

[18]豫北低山丘陵区农田边界系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马守臣,原东方,杨慎骄,王和洲. 2010

[19]低山丘陵区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 梁嘉陵,黄艳胜,王非,王文杰,张成军,聂江力.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