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的分布类型及种间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潘瑛子

作者: 潘瑛子;付佩佩;王且鲁;周建设;牟振波;胡光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频率分布;分布类型;种间关系;西藏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231-23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在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上,对其感染数量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统计,并分别用方差均值比和x2检验、共感染频率统计等方法对各寄生蠕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判定。结果显示,深槽绦虫未定种(Bathybothrium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sp.)的分布模式为均匀分布;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Contracaecum eudyptulae呈聚集分布。异肉吸虫未定种与裸鲤棘头虫、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深槽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原头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以及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杆咽线虫未定种间均为正关联;裸鲤棘头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间为负关联;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共感染频率分布显示被感染的宿主多数只感染1种寄生虫,同时感染2种以上寄生虫的宿主约占被感染宿主群体的1/3,其中,共感染的最大物种数为4种,但频率只为1,以2种物种共同感染的情况居多。

分类号: S943

  • 相关文献

[1]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种群生态. 潘瑛子,杨欣兰,曾本和,牟振波. 2022

[2]西藏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初报(英文). 闵治平,李宝海,潘瑛子,邓晓川,王万良,张驰,龚君华,扎西拉姆,陈美群. 2016

[3]西藏黑斑原鮡胚胎发育观察. 潘瑛子,李宝海,格桑加措,刘海平,周建设. 2018

[4]西藏黑斑原鮡胚胎发育观察. 潘瑛子,李宝海,格桑加措,刘海平,周建设. 2018

[5]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潘瑛子,扎西拉姆. 2023

[6]香菇沪香F2菌株重要农艺性状在F2和F3代中的遗传规律. 郑文妹,章炉军,李巧珍,宋春艳,尚晓冬,谭琦. 2021

[7]表型轮回选择改良小麦群体不同农艺性状的效应. 杨竹平,吴兆苏. 1991

[8]黑龙江省主要耕地土壤硫素现状研究. 迟凤琴,魏丹,申惠波,吴英,张玉龙. 2003

[9]云南铁壳麦籽粒硬度及其单粒硬度的频率分布. 杨金华,于亚雄,刘丽,胡银星,程耿. 2007

[10]籼稻稻米品质性状遗传特点新解析. 李晓方,肖昕,刘彦卓,刘志霞,卢东柏,毛兴学,杨俊,方正武,李志新. 2009

[11]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中的应用. 宋敏,田清震,李新海,李明顺,张世煌. 2005

[12]紧凑型玉新杂交种群体结构特点和变化动态. 王庆成,刘开昌. 1998

[13]利用Y染色体非重组区多态探究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与邻近人群的遗传学关系. 陈争,张永科,范安,张亚男,武艳平,赵倩君,周璨林,毛新民,藏玉亮,叶尔哈孜,哈森别克,爱哈布德力,卡马力亚,梁玲,古力努尔,马月辉,饶绍奇. 2009

[14]四川及南亚地区水稻恢复系农艺性状的比较与分析. 李勤修,吕建群,陈林. 2009

[15]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陈美群,李宝海,周建设,潘瑛子,张驰,扎西拉姆. 2016

[16]黑斑原鮡卵黄囊期仔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陈彦伶,邓晓川,李华,杜军,杨焕超. 2020

[17]黑斑原鮡肝脏与副肝代谢差异比较. 张颖,马波,李雷,尹家胜,李宝海,周建设. 2022

[18]病死黑斑原鮡表皮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 周建设,潘虎,陈美群,潘瑛子,张驰,王万良,李宝海. 2018

[19]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皮肤RNA-Seq数据中补体样组分分析. 张颖,马波,李宝海,尹家胜,储明星. 2022

[20]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遗传多样性分析. 孙超,周建设,王万良,王壮壮,何昊明,户国,普布.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