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玲玲

作者: 胡晓蓉;陈华华;万洪深;廖杰;曾云超;杨玉敏;李俊;彭正松;杨武云

作者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川麦38;人工合成小麦;微卫星DNA;导入位点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7 年 20 卷 02 期

页码: 239-24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了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38”。本文利用205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38”遗传背景。其中21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占所用引物数的10.24%,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分布频率B组>A组>D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38”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其中在1B和1A、5A染色体导入频率较高,而在2A等13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分布;人工选择压力可能是导致遗传位点出现偏分离行为的重要原因。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2]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3]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魏会廷,杨武云,彭正松. 2005

[4]分子标记所揭示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推广品种杂交后代中出现的新变异. 魏会廷,彭正松,卢宝荣,杨武云. 2006

[5]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6]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7]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8]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人工合成小麦Syn780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偏分离现象. 李俊,杨玉敏,廖杰,彭正松,汤永禄,杨武云. 2007

[9]28份人工合成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 李洪杰,王晓鸣,陈怀谷,徐世昌,刘太国. 2013

[10]CIMMYT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陈锋,夏先春,王德森,Morten Lillemo,何中虎. 2006

[11]CIMMYT新型人工合成小麦Pina和Pinb基因等位变异. 李根英,夏先春,何中虎,孙其信. 2007

[12]人工合成小麦的颖壳硬度和穗发芽抗性关系研究. 赵远玲,孙连发,陈立君,杨淑萍. 2008

[13]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刘泽厚,王琴,叶美金,万洪深,杨宁,杨漫宇,杨武云,李俊. 2024

[14]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 杨武云. 2024

[15]盐胁迫和外源物对人工合成小麦发芽及生长生理影响. 胡文,万洪深,何娟,李俊,杨武云,肖春,雷建容,杨晶,杨玉敏. 2023

[16]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李俊,杨武云,彭正松,杨烈. 2006

[17]人工合成春小麦新品种龙春166及栽培技术. 李铁,孙连发,高凤梅,李冬梅,赵远玲,孙铭隆,迟永芹,孙毅民. 2020

[18]人工合成小麦抗白粉病未知基因的SSR标记. 赵远玲,李祥羽,孙连发,陈立君. 2011

[19]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20]人工合成小麦幼苗耐低温特性鉴定. 舒长生,赖运平,董雪芳,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