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建查

作者: 李建查;潘志贤;李坤;岳学文;史亮涛;张雷;王艳丹;何光熊;孙毅;和润莲;段琪彩;方海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干热河谷;鲜食大豆;灌溉方式;生物量分配;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江西农业学报

ISSN: 1001-8581

年卷期: 2020 年 012 期

页码:

摘要: 为了优化干热河谷鲜食大豆滴灌模式,以鲜食大豆(G1005)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覆膜充分滴灌(T1)、膜下充分滴灌(T2)和膜下控墒滴灌(T3)3种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产生显著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T3处理显著增加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2)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各部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荚果-根、荚果-茎、荚果-叶异速生长指数均增大,荚果生物量增长程度大于营养器官生物量增长量;T3处理叶-茎、叶-根、茎-根异速生长指数接近1,改变了根、茎和叶生长轨迹,促进鲜食大豆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均衡分配.(3)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产量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豆荚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T3处理豆荚产量变化不明显,但灌溉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表明T3处理通过增加生物量,平衡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分配,增加了荚果生物量分配,进而提高荚果产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不同滴灌模式对干热河谷甜玉米生物量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建查,李坤,方海东,张雷,潘志贤,岳学文,何光熊,段琪彩,史亮涛. 2019

[2]灌水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对干热河谷紫甘蓝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建查,李坤,潘志贤,孙毅,方海东,史亮涛,张雷,岳学文. 2021

[3]干热河谷不同灌溉方式对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李建查,史亮涛,潘志贤,王杰,岳学文,张雷,何光熊,樊博,方海东. 2017

[4]不同灌溉方式对花生的效果研究. 冯良山,杨光,侯志研,惠成章,李开宇,李辉. 2006

[5]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潘晓莹,武继承,杨永辉,高翠民,张洁梅,王越,何方. 2020

[6]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番茄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及灌溉水分效率的影响. 聂斌,李文刚,江丽华,郑福丽,林海涛,宋效宗,赵长星. 2012

[7]不同灌溉方式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 杨永辉,邬佳宾,武继承,杨先明,高翠民,潘晓莹,何方. 2023

[8]土壤改良和灌溉方式对水稻水分利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陈昱,时红,才硕,曹娜,陈忠平,王向光,徐涛. 2021

[9]不同灌溉方式对冬种马铃薯土壤理化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块茎产量的影响. 樊吴静,杨鑫,李丽淑,李兰青,唐海,唐秀桦,何虎翼,唐洲萍. 2023

[10]灌溉方式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梁燕菲,邓少虹,李伏生. 2012

[11]灌溉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丽华,谭国波,赵洪祥,闫伟平,孟祥盟,方向前,边少锋. 2011

[12]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赵宏亮,王麒,孙羽,曾宪楠,张小明,王萍,王曼力,冯延江. 2018

[13]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对冬小麦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仵峰,刘林宝,宰松梅,魏焕宇,李欣,刘丹婷. 2024

[14]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高翠民,田媛,张瑞卿,何方,韩伟锋,张运红,潘晓莹,杨永辉. 2025

[15]东北“三大硬阔”叶片和叶轴质量分配比较. 张海燕,陈立明. 2016

[16]野生东北百合生物量及主要营养元素的分配. 刘芳,韩立群,王家艳,周蕴薇. 2013

[17]放牧制度下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生物量及能量分配研究. 卫智军,闫瑞瑞,运向军,褚文彬,杨静. 2011

[18]栽培密度对胡芦巴生产性能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张建全,谢文刚,王彦荣. 2013

[19]淹水和干旱生境下铅对芦苇生长、生物量分配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娜,朱阳春,李志强,卢信,范如芹,刘丽珠,童非,陈静,穆春生,张振华. 2018

[20]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少花蒺藜草分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张志新,田迅.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