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游离小孢子细胞团培养的胚状体形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凡

作者: 刘凡;赵泓;陈斌;张月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辣椒;小孢子;胚状体发生;温度胁迫;倍性分析

期刊名称: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ISSN: 1673-520X

年卷期: 2007 年 06 期

页码: 371-375+377-378+376+3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从预培养15天后的花药中机械游离小孢子及其细胞团,经28℃液体悬浮暗培养,30天后,获得了自球形期胚到子叶期胚发育程度不等的各类胚状体。从12个花药中可以形成高达22个胚状体,且子叶期胚的比例约为23%。显微镜检表明,这些胚状体来自游离的小孢子细胞,经核的对称分裂形成多核细胞或者早期形成多细胞团,最后经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胚状体体表具毛.活力有差异。在适当培养基上,具活力的鱼雷期及子叶期胚状体均能发育成正常植株。70℃、32℃、35℃8天的胁迫处理均能诱导小孢子胚状体发生,但花药培养中7℃、35℃处理下的出胚率较32℃下高,而游离小孢子细胞团培养中以35℃、32℃下较好,7℃处理下获得的胚状体数很少,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出胚率在基因型间,不同胁迫处理温度间表现明显差异,而在温度处理的不同天数间差异不明显。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株真叶的DNA含量分析表明,获得的再生株中具有单倍体、双单倍体以及单倍一双倍嵌合体植株。本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辣椒雄性生殖途径的胚状体发育研究,提高辣椒成熟胚状体的频率提供了实验体系。

分类号: Q943.1`S641.3

  • 相关文献

[1]大麦HvLEC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李颖波,郭桂梅,刘成洪,何婷,高润红,徐红卫,陈志伟,陆瑞菊,黄剑华. 2016

[2]影响辣椒花药胚状体发生的因素. 李婷婷,马蓉丽,成妍,张光星,焦彦生,乔宁. 2014

[3]辣椒花药培养中若干影响因素的研究. 王立浩,张宝玺,郭家珍,杨桂梅,堵玫珍. 2004

[4]硅对辣椒CaWRKY41基因温度胁迫下表达分析. 魏小春,姚秋菊,原玉香,赵艳艳,王志勇. 2017

[5]辣椒适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胡华冉,杜磊,张芮豪,钟秋月,刘发万,桂敏. 2022

[6]辣椒花蕾外部形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相关性. 付文婷,廖芳芳,吴青青,张爱民,韩世玉,何建文,邢丹,杨红. 2015

[7]辣椒单倍体培养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付文婷. 2011

[8]辣椒单倍体培养研究进展. 苏维,常彩涛. 2010

[9]辣椒小孢子胚胎发生早期的组织化学染色. 成妍,乔宁,梁燕平,田如霞,焦彦生,苗如意. 2019

[10]基因枪法介导的辣椒花药遗传转化技术研究. 张晓芬,王国云,杜和山,陈斌,温长龙,耿三省. 2018

[11]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周书栋,张祖姣,戴雄泽. 2013

[12]辣椒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比较. 王兰兰,王晓林,魏兵强,陈灵芝,张茹. 2015

[13]不同游离方式辣椒小孢子的胚胎发生. 成妍,巫东堂,马蓉丽,魏学红,焦彦生,吴海涛. 2012

[14]不同基因型辣椒相同花器外部形态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差异. 张芳,李海涛,张馨宇. 2009

[15]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形态鉴定. 雷刚,周坤华,陈学军,黄月琴,袁欣捷,方荣. 2022

[16]辣椒小孢子培养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戈伟,王述彬,刘金兵,潘宝贵. 2009

[17]大蒜组织培养中胚状体的发生. 张忠新,李仁敬. 1983

[18]2,4-D、KT对棉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董合忠,焦改丽,陈志贤. 1993

[19]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诱导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发生和植株再生. 姚悦梅,任杰,刘传宏,山溪,张振超,戴忠良. 2024

[20]枸杞花药培养若干影响因子的研究. 钱春艳,曹有龙,段安安,周军.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