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简桂良
作者: 邹亚飞;王天存;马存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温度;品种;菌系;刺激时间
期刊名称: 棉花学报
ISSN: 1002-7807
年卷期: 2003 年 15 卷 02 期
页码: 19-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采用三个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三个不同的黄萎病菌系和三个温度梯度,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人工气候箱中研究刺激不同时间对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温度的高低和品种的抗性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扩展有显著的影响,而菌系致病力以及刺激时间长短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影响较小;品种的抗病性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温度对黄萎病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关键作用。初步明确了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扩展的几个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及其影响程度。
分类号: S435.621
- 相关文献
[1]甘肃省甜瓜黄萎病的病原鉴定. 何苏琴,文朝慧,白滨,荆卓琼,李青青. 2020
[2]棉花黄萎病疑似病田的卫星遥感监测——以TM卫星影像为例. 陈兵,王克如,李少昆,肖春华,王方永,苏毅,唐强,陈江鲁,金秀良,吕银亮,刁万英,王楷. 2012
[3]棉花抗黄萎病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李卫华,胡新燕,杨峰,丁震乾. 2002
[4]棉花抗黄萎病的RAPD标记. 房卫平,许守明,孙玉堂,唐中杰,王家典. 2001
[5]棉花麦后移栽与麦棉套种综合效益比较. 马奇祥,王振宇,崔小伟,郝俊杰,杜学云. 2010
[6]无病土育棉苗对黄萎病及苗病的防治效果. 孔令甲,李明福. 1996
[7]生物肥和内生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陈丽萌,蔡立旺,施庆华,陈建平,张萼,王海洋. 2013
[8]黄萎病发生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刘志欣,李海山,王献革. 2013
[9]不同级别黄萎病对棉花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周玉,赵鸣,马惠,夏晓明. 2008
[10]棉花枯、黄萎病的诊断与防治. 杨秀荣,刘水芳,孙淑琴. 2010
[11]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 顾美英,徐万里,茆军,梁智,宋素琴,霍向东. 2009
[12]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及抗病相关的分子标记检测. 马前程,王丽丽,张海萍,郭文超,曲延英,顾爱星. 2016
[13]山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研究. 吉贞芳,许爱玲,刘惠民,竹长青,宋昱,孙旭霞,张林水,杨六六. 2004
[14]棉花单叶黄萎病病情严重度高光谱反演模型研究. 竞霞,黄文江,王纪华,王锦地,王克如. 2009
[15]利用目的基因转化技术培育棉花抗病新品种. 祝建波,崔百明,朱新霞,王爱英,陈正华,刘桂珍,李国英,简桂良,吴刚. 2002
[16]滴施有机水溶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黄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王凡,张栋海,马丽,李克福,张文霞,刘江生,兰红铃,陈云. 2018
[17]棉花VIGS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抗病基因功能鉴定的应用. 李建平,郝晓燕,李琴,高升旗,常晓春,陈勋基,足木热木·吐尔逊,陈果,黄全生. 2018
[18]2015-2019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枯黄萎病抗性评述. 赵丽红,赵丽红,冯自力,魏锋,冯鸿杰,师勇强,张亚林,朱荷琴. 2020
[19]“棉萎克”喷雾加滴灌防治新疆棉田黄萎病效果初报. 师勇强,师勇强,马银虎,刘爱忠,冯自力,冯鸿杰,赵丽红,魏锋,朱荷琴. 2020
[20]“入田”拌种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张德政,张德政,朱荷琴,冯自力,师勇强,冯鸿杰,赵丽红,魏锋,彭军.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态势分析
作者:邹亚飞;孙爻;田芳;张礼生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科;文献计量学;发展分析
-
基于CNKI文献计量的我国生物防治学科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分析
作者:武丽丽;孙爻;张礼生;寇远涛;邹亚飞
关键词:生物防治;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VOSviwer
-
浅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立项经验和对策建议——以2010~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资助项目情况为例
作者:邹亚飞;郑传临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建议
-
2010-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防治学科资助情况分析
作者:邹亚飞;谭新球;张礼生;郑传临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防治;资助情况
-
2013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及其与毒性的关系
作者:范洁茹;周益林;邹亚飞;段霞瑜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温度敏感性;毒性;相关性分析
-
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动态监测研究
作者:姚冬明;范洁茹;曹学仁;陈莉;丁克坚;周益林;邹亚飞;段霞瑜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孢子捕捉;数学建模;流行监测
-
浅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
作者:邹亚飞;郑传临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