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地区玉米的亲本优势类群及杂优模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白艳凤

作者: 白艳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牡丹江地区;主栽品种;种质优势类群;杂优模式

期刊名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3-6180

年卷期: 2009 年 04 期

页码: 26-28

摘要: 牡丹江地区玉米的主要种质类群是桦甸红骨群、红玉米群、其他地方种质群、Lancaster群、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温带种质新优势群、外引系及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新优势群等.早熟区主要杂优模式是"桦甸红骨群×红玉米群"、"桦甸红骨群×其他地方种质群"、"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中早熟品种的杂优模式是"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中晚熟选育品种以"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模式为主,但有"温带种质优势群×温带传统种质优势群"模式的加入.晚熟品种的杂优模式"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模式正在被"外引系及含热带、亚热带种质优势群×温带种质新优势群"模式取代.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主要玉米种质资源和杂优模式. 白艳凤. 2009

[2]东北早熟春玉米主要种质优势类群的划分. 史桂荣. 2001

[3]区域甜菜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牡丹江地区为例. 李虹,韩卫平,卢秉福,祁勇,马丽宏. 2010

[4]牡丹江地区杏种质资源调查. 杨晓华,刘海荣,郭金玲. 2015

[5]牡丹江地区苹果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振兴建议1). 程显敏. 2014

[6]牡丹江地区农作物秸秆处理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孟祥海,王立柱,李玉梅,胡颖慧. 2017

[7]牡丹江地区苹果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振兴建议. 程显敏. 2014

[8]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七十七)黑龙江籽用南瓜疫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治建议. 贾令朋,谢学文,李宝聚. 2015

[9]牡丹江地区鲜食杏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杨晓华. 2015

[10]玉米自交系414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薛林,印志同,胡加如,陈国清,陆虎华. 2006

[11]贵州省玉米种质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演化. 郭向阳,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胡兴,兰琴英. 2015

[12]玉米Tuxpeno种质特点及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郭向阳,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邬成. 2010

[13]高油、高淀粉玉米与不同杂优模式普通玉米油分和淀粉积累对比研究. 罗洋,金明华,苏义臣,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王青蓝. 2005

[14]江苏鲜食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 沈锦根,胡加如,薛林,印志同. 2007

[15]基于3个甘蓝型春油菜Pol CMS的优良恢复系选育. 赵绪涛,柳海东,李开祥,徐亮,杜德志. 2021

[16]水果甜玉米选育方法探讨. 谭禾平,赵福成,韩海亮,包斐,楼肖成,陈斌,侯俊峰,王桂跃. 2020

[17]基于玉米50K芯片分析鲜食玉米温-热带杂种优势模式及其育种利用. 胡俏强,周玲,潘玖琴,吉善良,黄少华,周安来,孙雪花,郭华,赵涵,戴惠学. 2021

[18]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的黄淮海玉米杂优模式分析. 柴文波,李淑芬,李洪涛,许瀚元,祝庆,王军. 2022

[19]Mo17及其衍生系种质在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王巍. 2007

[20]10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效应和杂优组合模式评价. 阳康春,蒙月群,刘大海,阳俭,周颀.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