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斑点叉尾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任燕

作者: 任燕;巩华;陶家发;梁慧丽;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16S rRNA;鉴定

期刊名称: 淡水渔业

ISSN: 1000-6907

年卷期: 2011 年 41 卷 02 期

页码: 75-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从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的一株细菌GD091027,对该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 CFU/尾时,能引起斑点叉尾100%发病死亡,对斑点叉尾的LD50为6.2×104 CFU/g。分离株GD091027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氧化酶阴性,在25℃、35℃均有运动性,能耐3%的NaCl,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不利用西蒙氏柠檬酸盐,不利用丙二酸,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甲基红(MR)试验阴性。在16S rRNA系统发育树中,该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聚为一分支。分离株GD091027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16种抗菌药物敏感,利福平、青霉素等3种抗菌药物不敏感。除不产生溶血、不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甲基红(MR)试验阴性外,病原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符合迟缓爱德华氏菌,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分类号: S943

  • 相关文献

[1]一株斑点叉尾鲴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任燕,巩华,陶家发,梁慧丽,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 2011

[2]绵羊体表脓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张晓,刘志杰,杨吉飞,陈泽,关贵全,刘爱红,任巧云,罗建勋,殷宏,李有全. 2014

[3]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伍晓红,储岳峰,张轩,赵萍,高鹏程. 2012

[4]16S rRNA序列分析及其在乳酸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赵玉娟,牛春华,张雪,李达,张健,杨贞耐. 2009

[5]6株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 车勇良,陈如敬,江斌,王隆柏,魏宏,吴学敏,庄向生,周伦江. 2014

[6]红和黑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郜卫华,田罗,廖艳琴,罗凯,胡伟,曹志华,许巧情,田娟. 2017

[7]斑点叉尾病毒病研究概述. 孟彦,肖汉兵,曾令兵. 2007

[8]斑点叉尾“腹水症”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体外芽孢杆菌拮抗试验. 王亚军,魏文娟,潘厚军,颜曦,王芳,石存斌. 2018

[9]温泉土壤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普鲁兰酶筛选. 杜丽琴,庞浩,马贵,韦宇拓,黄日波. 2014

[10]抗生素对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刘颖,王海斌,周刚,霍永久,董丽,王海飞,包文斌,喻礼怀. 2017

[11]鸡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赵爱华,还红华. 2012

[12]我国东南沿海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4个群体线粒体16S rRNA序列及遗传结构分析. 叶莹莹,徐梅英,郭宝英,吴常文. 2012

[13]舌鳎亚科鱼类单系起源和同种异名的线粒体DNA证据. 柳淑芳,刘进贤,庄志猛,高天翔,韩志强,陈大刚. 2010

[14]虹鳟肠炎红嘴病病原菌的确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连浩淼,卢彤岩,刘红柏,尹家胜,张辉,李绍戊. 2015

[15]基于454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比较分析. 王勋功,李迎,甄毓,米铁柱,贺惠,张玉. 2018

[16]一株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王锦祥,桑雷,孙世坤,陈冬金,陈岩峰,谢喜平. 2019

[17]芽孢杆菌基本特征、16S rRNA对比分析及特异性基因挖掘. 严婉荣,肖敏,陈圆,曾向萍,赵志祥. 2017

[18]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毛迎新,黄丹娟,王红娟,谭荣荣,陈勋,王友平. 2019

[19]福建特色茶叶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何肖云,饶秋华,刘兰英,傅建炜. 2020

[20]牦牛漫游球菌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温峰琴,项海涛,郝宝成,邢小勇,包世俊,胡永浩.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