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籽沙逊与黄籽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种的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谭亚飞

作者: 谭亚飞;张强;赵艳艳;许茜;李扬;原玉香;姚秋菊;蒋武生;魏小春;王志勇;张晓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黄籽沙逊;埃塞俄比亚芥菜;黄籽;种间杂种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2017 年 46 卷 03 期

页码: 107-11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把黄籽沙逊的黄籽性状同埃塞俄比亚芥菜的优良特性相结合,在对黄籽沙逊和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种间远缘杂交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种间杂种的形态鉴定、染色体倍性检测、根尖染色体制片和分子标记鉴定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黄籽沙逊和埃塞俄比亚芥菜真杂种外观明显不同于其父母本,处于中间类型,更多偏向于父本黄籽埃塞俄比亚芥。总共对11株黄籽沙逊与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种间杂种后代的倍性进行了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阳性植株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125)明显小于对照黄籽埃塞俄比亚芥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200),大于亲本黄籽沙逊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75)。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真杂种植株染色体为27条,为黄籽沙逊(AA,2n=20)和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BBCC,2n=34)的单倍体染色体相加之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真杂种既有父本也有母本的特异性条带。以上均证实了所获得种间杂种的真实性,其包含了双亲中的遗传信息。所获得的含有芸薹属A、B和C 3个亚基因组的种间杂种可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应用到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分类号: S565.4

  • 相关文献

[1]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和芥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 张强,赵艳艳,谭亚飞,常晓轲,姚秋菊,原玉香,魏小春,王志勇,张晓伟. 2019

[2]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相关因素研究. 唐容,王通强,黄泽素,代文东. 2009

[3]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素分析研究. 罗体英,唐容. 2010

[4]利用SSR对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唐容,王通强,黄泽素,代文东. 2009

[5]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宝油517的选育. 秦信蓉,沈奇,杜才富. 2010

[6]甘蓝型黄籽双低高油份核不育材料1528 AB的选育及应用. 秦信蓉,杜才富. 2008

[7]甘蓝型黄籽高油分隐性核不育两系8187AB的选育研究. 邵明波,李风华. 2006

[8]甘蓝型油菜REGMS118A类型不育系的制种技术研究Ⅰ.黄籽优质不育系6515A的特征特性. 陈大伦,张瑞茂,胡腾文,李敏,曾章丽. 2011

[9]高油黄籽双低油菜恢复系18R的选育及应用. 徐春,秦信蓉. 2011

[10]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外显率及其含油量. 朱刚,邵明波,陈雪妮,徐春. 2001

[11]黄籽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新品种鼎油17的选育. 秦信蓉,沈奇,杜才富. 2011

[12]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张瑞茂,李敏. 2002

[13]甘蓝型黄籽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盐2A的选育. 单忠德,孙明法,严国红,王爱民,孙红芹. 2007

[14]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抗耐低温(冻)不育系1923AB的选育. 秦信蓉,沈奇,喻时周,杜才富. 2013

[15]优质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黔黄油21号的选育研究. 魏忠芬,王军,李德文,张太平. 2008

[16]黄籽杂交油莱"黔黄油21号"高效安全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冰. 魏忠芬. 2013

[17]青海大黄油菜粒色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图谱整合. 赵会彦,肖麓,赵志,杜德志. 2014

[18]青海大黄油菜粒色性状AFLP标记的筛选和SCAR标记转化. 赵会彦,肖麓,杜德志. 2013

[19]不同种皮颜色油菜种子吸胀特性差异的研究. 张学昆,梁念,谌利,李加纳,邹崇顺. 2007

[20]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的分离研究Ⅰ.自交. 黄先群,沈永珍,黄燕芬,唐丽,毛堂芬,董颖萍.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