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模型在农产品功能性成分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邓小红

作者: 邓小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斑马鱼模型;功能性成分;健康效应;高通量筛选;多组学技术

期刊名称: 农业研究与应用

ISSN: 2095-0764

年卷期: 2024 年 37 卷 0Z2 期

页码: 434-443

摘要: 斑马鱼(Danio rerio)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基因组与人类的高度相似、胚胎透明等,逐渐成为研究功能性成分健康效应的理想模式生物。本文全面分析斑马鱼模型在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优势及其在功能性成分开发中的潜力,探讨其结合多组学技术、高效筛选平台及标准化操作规范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总结了斑马鱼模型在农产品功能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场景,包括功能性成分的健康效应研究(如抗氧化和抗炎机制)、毒性评估(如食品添加剂及农药残留)、代谢和疾病模型研究(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以及行为学研究(如认知功能和神经保护作用);探讨了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多组学技术对揭示功能性成分作用机制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斑马鱼与其他模式生物(如小鼠和细胞模型)的多维验证体系的互补性;讨论了基于斑马鱼模型开发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及其在功能性食品研发中的应用潜力,指出了推动斑马鱼模型标准化建设与操作规范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斑马鱼模型在功能性成分研究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高通量筛选能力显著提升了对农产品活性成分的发现效率,而胚胎透明性为研究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化手段。结合多组学技术,斑马鱼模型能够从分子、细胞到系统层面解析功能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为全面理解其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斑马鱼模型与其他模式生物结合的多维验证体系进一步弥补了单一模型的局限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和可靠性。在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开发中,斑马鱼因其成本低、周期短和操作简便的特点,为功能性食品和健康产品的研发提供了高效、经济的评价体系。同时,斑马鱼模型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为食品安全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通过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可显著提升斑马鱼模型研究的可重复性。斑马鱼模型以其显著的生物学特性和研究优势,弥补了传统方法在农产品功能性成分研究中的不足,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种科学依据。结合多组学技术与其他模式生物的互补研究及高效筛选平台开发,斑马鱼模型显著加速了功能性成分的筛选和验证过程,并通过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操作,进一步提升了其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然而,由于斑马鱼与人类的生理系统及代谢过程等方面的差异,该模型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通过技术改进、多模型结合及应用标准化的进一步推进,斑马鱼将在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和功能性食品开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分类号: TS201

  • 相关文献

[1]多组学技术在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王亚鑫,王璟,田学凯,杨公社,于太永. 2024

[2]多组学技术在奶牛瘤胃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沈义媛,童津津,熊本海,蒋林树. 2021

[3]稻米的营养功能特点. 邵雅芳. 2020

[4]青梅中有机酸的种类及营养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余洋洋,徐玉娟,余元善,杨帆,邹波,胡燕,朱娅媛. 2020

[5]制造工艺对益生菌健康效应的影响及其启示. 唐玉明,曹晓涵,任道群,姚万春,敖晓琳. 2014

[6]龙眼果肉的健康效应及主要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陈彦林,遆慧慧,张名位,孙智达,张瑞芬,魏振承. 2014

[7]高通量筛选蛋白质突变体库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国庆,姚泉洪. 2004

[8]除草剂室内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 张志刚,杨自文,王开梅,张亚妮,张遵霞. 2011

[9]畜禽动物中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现状. 戴梦红,陆启荣,程古月,李丽,刘孟轲,郝海红,王旭,袁宗辉. 2016

[10]抑制番茄早疫病菌活性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 张晓,王满意,于淑晶,王力钟,李宝聚,赵卫光. 2010

[11]从放线菌发酵液中高通量筛选端粒酶抑制剂. 张慧敏,曹莹,王卫国,李波兰,沈会芳,林壁润,庞建新,吴曙光. 2010

[12]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卡伍尔链霉菌高产菌株. 李文华,黄永春,杨少彬,陈璐. 2017

[13]用于CRISPR文库筛选的N2a-Cas9细胞系的构建. 张纪文,王露露,李芳,刘杏,赵东明,步志高. 2020

[14]耐UV辐射微生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初步验证. 张志东,朱静,顾美英,王玮,石劲松,谢玉清,唐琦勇,宋素琴. 2013

[15]CRISPR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赵正伟,马青,马丽娜,王锦,王晓薇,李颖康. 2021

[16]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发掘病毒复制相关宿主分子的新途径. 王文静,李素,肖书奇,仇华吉. 2018

[17]大豆的孢囊线虫抗性研究新进展. 彭德良. 2016

[18]获取有机物厌氧降解产甲烷过程中关键功能类群——互营细菌培养物. 张雪,张辉,承磊. 2019

[19]VIGS技术高通量筛选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 郭安慧,翟伟卜,郭慧敏,张珊珊,张文蔚,简桂良,韩榕,齐放军. 2016

[20]蛋白质定向进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苏怡丹,伍宁丰,刘国安.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