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庆

作者: 黄庆;刘怀珍;陆秀明;李康活;周少川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菜轮作;耕作方法;种植方式;一季中晚稻;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0 年 18 卷 03 期

页码: 622-6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以"黄华占"水稻为试材,进行一季中晚稻不同耕作方法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探索稻菜轮作系统的水稻种植省工节本、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耕作方法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种植方式中抛秧和插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比直播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耕作方法中,常耕的有效穗数较多、穗粒数较少,免耕、免耕旱管的有效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不同耕作方法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种植方式中,直播的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最少、千粒重最轻,产量最低;抛秧穗数适宜、穗粒数和群体颖花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产量最高;插植的群体颖花数与直播相近,籽粒充实,产量水平居中。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千粒重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相对比较稳定。结果表明,一季中晚稻采用常耕、免耕和免耕旱管均可行,采用抛秧或插植的效果比直播好。

分类号: S511.32

  • 相关文献

[1]“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加庆阳,徐润生,吕业成,蒙辉远,周少川,李康活. 2006

[2]4种旱地耕作方法下不同覆盖形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郑联寿,贾志森,智建奇,苏申酉,李泉泽. 2005

[3]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温动态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杨雪,逄焕成,李轶冰,任天志,董国豪,郭智慧,王湘峻. 2013

[4]东莞市“123种植模式”一季中晚稻试验初报. 陈自辉,黄辉祥,戴建章,尹前卫,古国强,彭国平,周少川,李康活. 2006

[5]香根草在木薯地的水土保持研究与推广. 黄洁. 2006

[6]呂和同志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三看三定”耕作法的报告. 关菘蔭. 1965

[7]呂和同志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三看三定"耕作法的报告. 关菘蔭. 1965

[8]基于3DEEM-PARAFAC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WSOC的组分与荧光特征分析. 王楠楠,孙冬梅,李玉梅. 2024

[9]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刘建,周根友,徐少安. 2002

[10]春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增产效益分析. 郑伟,霍剑锋,孟繁盛,慈艳华,张丽妍,边丽梅,董喆. 2014

[11]不同栽培方式对黔油28号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杨斌,饶勇,肖华贵,李超. 2012

[12]全膜覆土穴播及配方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宋雄儒,李旭东. 2014

[13]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冀张薯8号产量的影响. 李标,雷尊国,李飞. 2014

[14]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马铃薯新品种黔芋1号的影响. 李标,彭慧元,李飞. 2012

[15]不同种植方式对黔油29号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曾兵,罗莉斯,陈德珍,刘垚,周应友. 2012

[16]不同种植方式对芭蕉芋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周正邦,龚德勇,罗亚红,欧珍贵,周祥. 2010

[17]江苏淮北地区水稻不同种植方式下光合物质生产的研究. 丁震乾,孙克新,常勇,周兴根,黄忠勤,王波. 2015

[18]不同种植方式对陆两优99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胡启锋,尹冬,李木英,吴建富,吴自明,黄山. 2012

[19]不同种植方式对杂交水稻生产力的影响. 苏昌龙,李敏,钟芳芳,曹方琴,潘兴祥,翁启应. 2015

[20]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形成与花后氮素积累运转比较. 孙华,黄萌,陈培峰,张建栋,乔中英,宋英,沈明星.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