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许娟

作者: 许娟;张百平;谭靖;孙然好;姚永慧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青藏高原;垂直带谱;分布;气候

期刊名称: 山地学报

ISSN: 1008-2786

年卷期: 2009 年 27 卷 06 期

页码: 25-3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集成了青藏高原气候区149个山地植被垂直带数据,利用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到2001年的地面观测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地面的温暖(WI)、寒冷(CI)、湿润(MI)、吉良龙夫(Kira)干湿指数、干燥度(Idm)等水热指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模拟了青藏高原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形势,探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规律与制约因子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高原的东北部、西北边缘,以荒漠、荒漠草原、山地森林、山地草原、灌丛、草甸为组合的半干旱、干旱结构向高原腹地以高寒草原、高山草甸、荒漠带组合的高寒干旱带谱结构的变化;东南、南部边缘,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以森林带为优势带谱组合结构逐渐向寒冷的高原中心变化;高原的地势效应,致使的水热形势呈现从中央向边缘变化的趋势是致使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谱分布的重要原因。

分类号: P461

  •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分异与作物种质资源分布特点. 尼玛扎西. 1997

[2]秦岭北坡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 常庆瑞,雷梅,冯立孝,闫湘. 2002

[3]毕节地区干草调制研究. 许留兴,熊康宁,张锦华,刘成名,池永宽. 2015

[4]气候及栽培因子对黔油14号母本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 代文东,代继跃,黄泽素,王璐璐,杨晓容,李德珍. 2008

[5]基于GIS的三峡库区精细化甜橙气候生态区划. 高阳华,陈志军,居煇,杨世琦,唐云辉. 2009

[6]气候、品种和密度对东北春玉米增产潜力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赵叶明,张秀芝,李强,朱平,徐明莉. 2011

[7]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小麦生长的影响. 申玉香,陶红,王海洋,杨力,唐义军. 1999

[8]田间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BIOLOG分析. 王晓玥,蒋瑀霁,隋跃宇,孙波. 2012

[9]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南繁气候适应性分析. 陈汇林,吴翠玲,曹兵. 2002

[10]陕西商南茶区生态环境分析与综合评价. 高婷,肖斌,王丽霞,马小雪,李佼,柳洁,蒲国涛,刘雯. 2013

[11]动物生产的地境适应性. 侯扶琴,袁航,侯扶江. 2010

[12]中国北方冰酒葡萄生态区划初探. 张晓煜,李红英,陈卫平,苏龙. 2014

[13]气候生态因子对玉米群体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 侯玉虹. 2017

[14]滇南中蜂的周年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杨娟,胡宗文,周春涛,苗春辉,张学文. 2020

[15]农田杂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综述. 孙金秋,孙金秋,任相亮,胡红岩,姜伟丽,马亚杰,王丹,宋贤鹏,马艳,马小艳. 2019

[16]不同通风方式对两层两列式网床肉鸭舍环境的影响. 林勇,赵伟,姚文,饶时庭,蒋岩,俞新鹏,王艳华,丁沛,何绍平. 2019

[17]气候环境对谷子的影响研究. 郭盛,贾苏卿,禾璐. 2018

[18]播期及气候因素对两系杂交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邓锡洪,谢戎,罗光才. 1994

[19]贞丰县鲁容乡百香果种植适应性分析. 彭杨,刘竹梓,黄东梅,蔡世俊,宋顺. 2018

[20]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石晓旭,韩笑,刘海翠,李赢,石吕,薛亚光,魏亚凤,杨美英,刘建.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