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萎凋处理的红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辉

作者: 王辉;刘亚芹;周汉琛;胡善国;黄建琴;雷攀登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萎凋;红茶加工;儿茶素;氨基酸

期刊名称: 中国茶叶加工

ISSN: 2095-0306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29-34

摘要: 文章探讨了红茶加工过程中不同萎凋处理下主要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萎凋过程中氨基酸都呈现增加趋势,且总量增幅都大于50%,揉捻过程大量减少,发酵及干燥过程趋于稳定,变化不大;在不同萎凋处理的比较中,空调29℃处理的萎凋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日光萎凋的干毛茶氨基酸含量最高。(2)萎凋过程中儿茶素都呈现增加趋势,揉捻过程大量氧化减少,发酵及干燥过程趋于稳定,变化不大;在不同萎凋处理的比较中,自然萎凋处理的萎凋叶儿茶素含量较高,日光萎凋的干毛茶儿茶素含量最高。红茶加工中对萎凋过程进行调控可以有效改善红茶品质。

分类号: TS272.52

  • 相关文献

[1]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 张应根,王振康,陈林,邬龄盛,王秀萍,陈泉宾. 2012

[2]茶鲜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 王丽丽,宋振硕,陈键,杨军国,张应根,陈林. 2015

[3]植物生物刺激剂对茶树重要酶系统和生化成份的调节. 李荣林,艾仄宜,杨亦扬,李欢,穆兵,陈正涛,史海华,杨建华,吴威. 2021

[4]茶叶活性成分的化学和药理作用. 林智,吕海鹏,张盛. 2018

[5]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的变化与品质分析. 杨云,刘彬彬,周子维,吴晴阳,林宏政,胡清财,陈彬,占鑫怡,陈常颂,孙云. 2021

[6]不同年份德昂族酸茶的化学成分含量与感官品质评价. 马玉青,赵碧,杨天铭,潘联云,冉隆珣,梁名志,杨世达,杨明帮. 2022

[7]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2006

[8]黔茶1号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的动态变化. 张拓,杨婷,戴宇樵,李琴,刘忠英,潘科. 2023

[9]抹茶滋味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杨婷,刘忠英,戴宇樵,方仕茂,李琴,张拓,冉乾松,潘科. 2023

[10]添加外源儿茶素制备高茶黄素红茶的工艺优化. 王雨鑫,刘学声,刘建军,周富裕,马友力,邓燕莉. 2020

[11]红茶加工中芳香物质增变动态研究. 赵和涛. 1991

[12]苦丁红茶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 刘晓霞,郑文佳,何萍,申东. 2007

[13]贵州工夫红茶不同萎凋时间对比研究. 申东,杨秀龙,黄恭清. 2013

[14]苦丁红荼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 刘晓霞,郑文佳,何萍,申东. 2007

[15]苦丁红茶加工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 刘晓霞,郑文佳,何萍,申东. 2007

[16]远红外辐射对萎凋叶氧化酶活性及红茶品质的影响. 赵飞,李园莉,杨亦扬,李荣林,杨建华,马圣洲. 2021

[17]贵州代表性茶树品种茶青萎凋期游离氨基酸动态分析及评价. 潘科,李琴,方仕茂,戴宇樵,冉乾松,刘忠英,杨婷. 2021

[18]浙江“春雨2号”品种白茶加工工艺初探. 范方媛,陈萍,罗文文,徐文武,谷兆骐,毛祖法,龚淑英. 2017

[19]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张应根,陈键,宋振硕,项丽慧,余文权,尤志明. 2020

[20]萎凋时间对丹霞8号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乔小燕,陈维,马成英,陈栋.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