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付佳祥

作者: 付佳祥;党红凯;李晓爽;柴春岭;高惠嫣;王晓玲;刘宏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灌溉制度;品种;穗部性状;生物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ISSN: 1007-2284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169-1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明确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0—2021年选取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衡4399、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在田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CK,1水-W1,2水-W2,3水-W3,4水-W4),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研究了冬小麦的穗部性状、生物量、产量及构成要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穗长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结实小穗数在W3处理最大,不孕小穗数在W2处理最小;茎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叶和穗则随之增加,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衡4399;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灌溉制度影响显著,穗粒数在W3处理达到虽大,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千粒重在W3处理最大,衡4399在W4处理达到最大;W1、W2、W3和W4处理较CK处理籽粒产量增加68.15%、98.68%、120.76%和136.85%,衡麦28较衡4399、衡4444和石麦22籽粒产量增加12.53%、6.33%和6.55%;衡4399在W3处理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2.39 kg/m3,衡麦28、衡4444和石麦22均在W2处理达到最大2.49、2.48和2.43 kg/m3.综上,衡麦28搭配W2灌水处理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分类号: TV93%S274.1

  • 相关文献

[1]基于AquaCrop模型的北京地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邢会敏,徐新刚,冯海宽,李振海,杨福芹,杨贵军,贺鹏,陈召霞. 2016

[2]基于AquaCrop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戎亚思,李国强,张杰,张建涛,王猛,郑国清,冯伟. 2023

[3]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海霞,李玉义,任天志,逄焕成. 2010

[4]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宋平,刘燕,张晓芳,张丁,王广才. 2024

[5]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樊廷录,马明生,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1

[6]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郭天财. 2019

[7]水分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巩文军,申孝军,段爱旺. 2012

[8]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王冰心,于振文,石玉,赵俊晔,王玉秋. 2018

[9]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蜡质含量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申孝军,巩文军,段爱旺. 2013

[10]灌水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需水特性的影响. 黄玲1,2,陈敬军3,高阳1,李新强1,段爱旺1. 2014

[11]灌水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需水特性的影响. 黄玲,陈敬军,高阳,李新强,段爱旺. 2014

[12]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董志强,吕丽华,崔永增,申海平,张经廷,姚艳荣,贾秀领. 2016

[13]灌水量和时期对不同品种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黄玲,高阳,邱新强,李新强,申孝军,孙景生,巩文军,段爱旺※. 2013

[14]灌溉制度对冬小麦茎基腐病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付佳祥,李晓爽,刘宏权,党红凯,于丽娜,可艳军,马俊永. 2021

[15]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佳,张慧,李宗新,钱欣,王良,赵海军,肖蓉,高英波,刘开昌. 2023

[16]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冯艳春,黄日,李雪花,张丽华,郑金玉. 2020

[17]风沙半干旱区油莎草需水规律及补灌制度研究. 于秀琴,李颖,杨宁,马凤江,肖继兵,贾国威,陈金辉,冯良山. 2022

[18]水作与旱作水稻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吸磷的比较研究. 周春霖,尹金来,沈其荣,洪立洲,王凯,丁金海,王茂文. 2002

[19]冬小麦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张卫建,陈金,田云录. 2012

[20]河西灌区不同覆盖对土壤水温和玉米增产效应的影响. 闫妍名,孙建好,陈英,李伟绮,赵建华.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