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君璞
作者: 刘君璞;俞正旺;马跃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西瓜甜瓜
ISSN: 1004-6666
年卷期: 2000 年 01 期
页码:
摘要: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21世纪将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世纪。中国西瓜甜瓜在20世纪80~90年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回首中国西瓜甜瓜的发展历程,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将努力继往开来,让西瓜甜瓜业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1我国的西瓜甜瓜生产历史悠久,20世纪80~90年代发展迅速,规模居世界首位 我国西瓜的栽培历史已有1000多年,甜瓜(薄瓜甜瓜)则有3000多年。西瓜甜瓜生产在我国的传统产区有河南开封、山东德州、新疆吐鲁番、甘肃兰州和浙江平湖等地,然而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期,既没有专门机构研究西瓜甜瓜品种选育,也没有专门单位组织生产和推广,栽培品种多为农家品种,丰产性和果实品质等较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西瓜甜瓜生产有所发展,但栽培仍基本沿用传统技术与品种,产量和质量水平均较低。1959年农业部在全国果树生产会议上提出在传统西瓜甜瓜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与工矿区要像安排水果、蔬菜一样安排瓜类生产。此后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生产者的努力,选育推广西、甜瓜新品种,普及新的栽培管理技术,1976年全国西、甜瓜播种面积已发展到37.4万hm2,产量和质量均有了明显提高。 1978年全国的西、甜瓜面积为40.6万hm2。1984年政府有关部门对水果等经济作物采取产销放开、市场调节的政策,进一步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85年我国播种面积由1984年的61.2万hm2一跃达到92万hm2,产量也成倍增长,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夏季对西、甜瓜的消费需求。90年代后期,由于国家有关粮棉油购销政策的调整,种植粮食和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效益下降。西、甜瓜由于栽培周期短,管理技术要求不太高,生产适应性较强,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著,因此西、甜瓜生产又有新的发展。据统计,1998年全国西瓜总面积约131万hm2,总产量约3733万T,按全国总人口12亿计算,人均占有量约为31kg;甜瓜种植面积约15万hm2,总产量约337万T。西、甜瓜年总产值约150亿元。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8年全世界西瓜面积约265万hm2,总产量约5000万T,甜瓜生产面积约100万hm2,总产量约1860万T。我国西、甜瓜面积与产量均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目前全国西瓜生产面积在 6. 7万 hm’以上的省有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黑龙江、江苏、江西和湖北,8省总面积累计约占全国的70%,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是我国西瓜生产的主产区。山东省西瓜生产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省面积在20万hm’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17%,年产量 700万 T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 22%。其次是河南省,西瓜面积 13万 hm’以上,占全国的12%,年产量500万T以上,占全国的16%。 无籽西瓜以其优质。丰产和耐贮运性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60年代中期育成并在生产中推广了第1个有生产和商品价值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无籽3号,70年代初全国无籽西瓜生产已初具规模。80年代末全国无籽西瓜面积已达0.67万hm‘,年出口量3万T,以河南、广西、广东、湖南、山东、湖北、江西、福建和北京的生产面积较大,并形成了湖南邵阳、长沙,广西藤县,河南中牟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基地。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有黑蜜无籽2号、5号,蜜枚无籽1号,广西无籽2号、5号,雪峰无籽和台湾农友新1号等品种。特别是90年代,由于无籽西瓜生产效益较好,发展较快,目前总面积达6.7万hm’,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无籽西瓜科研、生产和出口国。 以生产炒货瓜籽原料为主的籽瓜生产是我国西瓜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甘肃、新疆等地生产的大板瓜子在香港、东南亚和中东等市场很受欢迎,出口创汇效益显著。籽瓜生产迅速发展始于90年代,甘肃、新疆等地的科研单位在80~90年代选育出一批优良籽瓜新品种,在提高籽瓜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籽瓜生产面积较大的有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江西、广西等省区,全国总面积约 13万 hm‘。 我国甜瓜生产薄皮甜瓜占比例较大,为总面积的60%左右,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作物品种广泛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等地,生产品种多为农家品种,一般以露地粗放栽培为主,市场也多是就近供应农村乡镇。其次是西北地区新疆哈密瓜、甘肃黄河蜜、白兰瓜和内蒙古河套蜜瓜等在当地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的厚皮甜瓜,过去因生产量少和交通不便在市场上曾是果中珍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运输的便利,各地市场已较为常见。目前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的生产规模约有2~2.7万hm’。第3类是80年代以来引进的海外光皮与网纹类早熟厚皮甜瓜品种,及在我国东部地区研究推广厚皮甜瓜东移栽培技术成功而发展起来的保护地栽培厚皮甜瓜,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及小棚栽培为主。90年代迅速发展,目前生产规模约2~3.3万hm‘,其中以山东、河北、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广东的生产规模较大,如山东省的甜瓜面积占全国的13%,产量占全国的18%,保护地甜瓜面积在全国最大。其次是河北省,占全国的9%,保护地甜瓜面积仅次于山东。第3位是上海郊区的保护地栽培厚皮甜瓜,面积达0.47万hm‘。2我国西瓜甜瓜科技发展与现状 在推动我国西、甜瓜生产发展方面,科学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80年代后期,西、甜瓜生产基本实现了良种化,西瓜生产用种全部采用了杂交一代品种。2.1西瓜甜瓜品神资源研究 我国的西、甜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始于50年代,当时共收集西瓜品种69个、甜瓜144个。1985年西、甜瓜品种资源工作列人国家科技“七五”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负责,对393份西瓜品种资源和285份薄皮甜瓜品种资源进行了观察研究。新疆吐鲁番葡萄瓜果研究中心也对收集保存的331份厚皮甜瓜品种资源进行了观察整理。新疆科研人员于1979~1982年经过全国调研,整理完成了我国第1部地方甜瓜西瓜志《新疆甜瓜西瓜志》,为我国西、甜瓜资源研究保留了珍贵的材料。截至1998年末,全国西、甜瓜资源研究共收集人库1700余份国内外西、甜瓜种质资源材料,并作了有关生理特性、栽培性状方面的详细调查记载,为新品种选育和种质保存奠定了基础。2.2普通西瓜育种 在收集资源和引进品种的基础上,6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正式培育并推广的我国第1代固定品种早花和兴城红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此后各地以这2个品种为材料又相继育出一批固定品种,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郑州3号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西瓜杂优利用育种方面,我国科研育种单位于70年代后期育成我国第1批西瓜杂交品种,不到10年时间在生产上全部普及,为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广东省白沙原种场培育的新澄,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郑杂5号等郑杂系列,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的丰收2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京欣1号,河南省开封市蔬菜所的非杂7号,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苏杂系列,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的蜜桂等,安徽省合肥市农科所的聚宝1号,浙江农业大学的浙蜜1号,湖北省荆州市农科所的荆杂,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种子公司的PZ,新疆自治区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84—24,新疆八一农学院的红优2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的齐红,台湾省的新红宝等都曾成为各地的主栽品种,有些品种至今仍有较大面积。我国的酉瓜抗病育种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期,并确定以抗枯萎病育种为当时的主攻方向。经过收集、分离、鉴定各地病菌株系和对已有品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通过多年选配抗病组合,进行联合异地试验,90年代育成了郑抗系列、苏抗系列、京抗系列和西农8号等抗枯萎病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3无籽西瓜育种与研究 世界上无籽西瓜的研究利用始于40年代的日本,我国的研究始于50年代后期,台湾的凤山热带园艺所、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湖南省邵阳市农科所、广西自治区园艺研究所、广州市果树研究所、厦门市农科所、新疆科学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等单位先后选育出凤山1号、新秋3号、无籽3号、黑蜜无籽、蜜枚无籽、雪峰无籽、广西无籽2号、广州无籽301、厦门无籽B01、新疆无籽2号等品种,有些已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同时我国科技人员还通过大量试验、研究,解决了制约无籽西瓜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三低”问题,制订了生产技术措施,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0%,成苗率提高90%以上,制种产量由1~2 kg提高到 5~skg/6evm’。此外还开展了通过组织培养利用激素诱导产生四倍体,利用组培方法大量生产无籽西瓜苗,利用激素处理果实生产无籽西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2.4西瓜栽培技术研究 50~60年代,科技人员通过对我国西瓜传统栽培技术,如河北省苇毛早熟栽培、甘肃省沙田耐旱栽培等群众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对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70~80年代,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等单位的西瓜嫁接栽培研究,为湖南长沙和玩江、山东潍坊、贵州榕江、福建长乐、辽宁大连等产区解决重茬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我国培育了西瓜专用砧木品种超丰FI,进一步推动了嫁接栽培的普及,对促进西瓜生产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80年代初开始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研究,使西瓜成熟期提早7~15天,增加产量30%以上。1987年制订了华北、长江中下游两地区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使地膜覆盖栽培普及为西瓜生产的常规技术,为扩大西瓜栽培适宜地区和丰产优质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为解决发展西瓜生产与粮食、棉花等作物争地的矛盾,在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研究并提出了西瓜与粮食、棉花间作套种的多种栽培模式,既稳定了粮棉生产,又提高了农民的收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5甜瓜育种与栽培 80年代,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新疆自治区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园艺系等单位培育了皇后、芙蓉、含笑、新蜜5号等哈密瓜品种;黑龙江省园艺研究所、广州市果树研究所、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单位育成了龙甜1号、广州蜜瓜、甘黄金等薄皮甜瓜品种;新疆自治区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80~90年代先后育成了金雪莲、绿宝石、维多利亚、黄河蜜、冀蜜1号、郑甜1号、丰甜系列等厚皮甜瓜品种,对提高甜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栽培研究方面,通过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高了甜瓜的产量和品质。80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厚皮甜瓜东移栽培研究与推广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利用塑料大棚、小拱棚和日光温室进行厚皮甜瓜的栽培,使甜瓜早上市,提高了经济效益;90年代利用保护地种植厚皮甜瓜,在山东、河北、江苏等重点瓜产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此外,新疆自治区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铁道部设计院等单位还在珠江三角洲、海南、新疆、北京等地进行了无土栽培应用研究并取得了成功。2.6西瓜甜瓜新技术研究 80~90年代我国的新技术应用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利用计算机进行了甜瓜栽培模式化研究,通过计算机模型选择甜瓜生产施肥、灌水等最佳管理方案;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利用计算机研究了西瓜营养生长与结果的关系并在筛选西瓜专用肥料配方等方面获得成功。新疆农业大学园艺系、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等单位利用RAPD分析等技术,对西、甜瓜品种的分类与来源进行的分析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利用西瓜花粉管导人法进行了特异性基因的转移研究,获得了植株叶片形状变异的标记性状等阶段性成果,同时还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了西瓜抗病毒育种研究,克隆了“西瓜花叶病毒2号外壳蛋白(WMV-ZCP)基因”,构建了含有这一表达基因的高等植物载体,为进一步培育西瓜抗病毒品种莫定了基础。2.7科技论著与专业活动 为了生产者学习、掌握新技术与科研交流的需要,科研人员撰写了大量著作,据不完全统计,1984~1999年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西瓜甜瓜研究论文970余篇;1980\1999年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西瓜甜瓜栽培育种书籍100余部(本)。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西瓜甜瓜协会于1988年共同创办了我国、也是世界唯一的西瓜甜瓜专业期刊《中国西瓜甜瓜》,至1999年总计出版了37期,对提高我国西、甜瓜科研生产水平和推动西、甜瓜生产及产业化发展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促进我国西、甜瓜科技协作与发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从1959~1997年共组织召开了10次全国协作会议,在1997年举行的第10次会议上,总结了近40年全国科技协作活动的经验,表彰了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 1998年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国西瓜甜瓜科技协作研究进展论文集》。由全国数十位著名西、甜瓜专家集中多年资料撰写的我国西瓜甜瓜专业第1部总容量约百万余字的权威专著《中国西瓜甜瓜学》,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发行。1985年在农业部、中国园艺学会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协调下,成立了全国西、甜瓜行业组织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协会,现有个人会员600余人,团体会员30余个,并于1987年成立了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与协会每年主办新品种评比、新技术培训、种子产销协调、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为解决全国西、甜瓜生产中的问题,提高科研水平和促进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我国西瓜酣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21世纪的展望3.1不断提高品质,适应市场雳求,是我国新世纪西瓜甜瓜产业发展的关键 西、刮瓜生产是典型的商品生产,今后的发展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不断改进商品瓜的品质,实现商品瓜的标准化、优质化、多样化。根据我国即将进人 WTO的形势需要,我国的西、甜瓜生产虽然在规模上居世界第 1,但在商品的标准化、多样化和优质方面差距较大,所以急需予以重视和改进,以适应进人WTO后的市场需要。3.2发展西、甜瓜产业应以建立商品标准化、品种多样化、栽培模式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产销体系为中心 由于我国西、甜瓜生产在80~90年代迅速发展,许多先进适用技术仍有待全面应用推广,21世纪的西、甜瓜产业为适应发展,应建成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高效产销体系。在生产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优良品种与规范栽培技术组装配套,推广适应不同品种、不同条件、不同市场的综合栽培技术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在市场方面更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管理、国际互联网等手段,以便捷可靠的产销一体化供求方式组织好生产与市场的协调,这种现代产销体系的建立是较快实现西、甜瓜产业现代化并与国际市场接轨,迅速增加全行业效益的重点。3.3强化科技投入,以品种和种子为基础,发展我国西瓜甜瓜产业 发展西、甜瓜产业要以品种和种子为突破点增加科技投人,依靠科技提高我国的育种水平和种子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西、甜瓜作为鲜食水果,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品质问题,而对生产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病虫害对生产的威胁,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离不开优良的品种和种子。当前我国的西、甜瓜种子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杂种化,但由于基础与国情的缘故,种子生产与经营在经营规范、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对此除政府有关部门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管和增加适当投人外,所有育种、制种和经营单位地而充分认识到优良品种和种子在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益上的重要作用,尊重和保护品种的知识产权,重视科技投人,促进我国西、甜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西瓜甜瓜的发展回顾@刘君璞$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协会 郑州 450009 @俞正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协会 郑州 450009 @马跃$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协会 郑州 450009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盘锦市夏季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
作者:滕龙;刘继恩;马跃;刘修丽;刘晓荣;王志刚
关键词:盘锦市;夏季;闷棚;土壤;消毒
-
生物菌剂与木醋液配施对温室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者:马跃;刘晓荣;腾龙;刘秀丽;李婷婷;王志刚
关键词:生物菌剂;木醋液;混合喷施;温室草莓;产量和品质
-
塔城市草莓设施栽培技术现状分析
作者:刘继恩;滕龙;王志刚;刘晓荣;马跃;刘修丽
关键词:塔城市;草莓;栽培;现状;分析
-
刺角瓜嫁接对厚皮甜瓜抗南方根结线虫病及成熟期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作者:张浩;宋扬;王建国;黄远;张学军;马跃;符小发;王敏;周勃;梁其干;陈积豪;高强
关键词:刺角瓜;甜瓜;嫁接;南方根结线虫;品质
-
设施高垄绿膜栽培方法对草莓生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滕龙;刘继恩;马跃;刘修丽;刘晓荣;王志刚
关键词:草莓;高垄;绿膜;栽培;研究
-
沈阳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
作者:滕龙;马跃;刘修丽;刘晓荣;王志刚
关键词:设施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
氮素运筹对甜瓜芳香物质的影响
作者:张浩;刘熠;周勃;黄远;符小发;马跃;吴海波;胡国智;毛建才;陈积豪;梁其干;王敏
关键词:氮素;甜瓜;芳香;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