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玉波

作者: 姚玉波;张树权;柴永山;马春梅;龚振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氮素;积累;特性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169-17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的氮素积累特性,以10个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育期不同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在框栽条件下分析大豆植株全氮累积规律,以及不同氮素来源,即土壤氮、肥料氮和根瘤氮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全株和各器官的全氮积累量,除了根部,均表现为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不同生育期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土壤氮和肥料氮占全氮比例与生育期负相关,即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不同生育期品种营养器官中土壤氮和肥料氮比例高于荚皮和籽粒;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瘤固氮量和占全氮比例与生育期正相关,即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根瘤氮主要积累在大豆荚皮和籽粒中,分配到籽粒中的根瘤氮占全株根瘤氮积累量的76.38%~92.25%。本研究为丰富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及氮肥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大豆氮素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王立刚,刘景辉,刘克礼,高聚林. 2004

[2]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党红凯,李瑞奇,李雁鸣,孙亚辉,张馨文,刘梦星. 2013

[3]低温寡日照条件下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李敏,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姬广梅,王学鸿,李树杏. 2016

[4]水肥一体化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张丽霞,杨永辉,尹钧,武继承,潘晓莹. 2021

[5]施肥水平对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徐寿军,包海柱,张凤英,刘志萍,杨恒山,许如根,庄恒扬. 2012

[6]施氮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和运转的影响. 柴彦君,熊又升,黄丽,袁家富,徐祥玉,刘晔. 2010

[7]不同播期条件下高产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效率分析(英文). 李玮,乔玉强,杜世州,赵竹,陈欢. 2016

[8]甜菜氮代谢的研究进展. 倪洪涛,孙元,黄雅曦. 2008

[9]叶面施氮对不同类型大豆品种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赵海红,郭美玲,邱强. 2021

[10]不同品种大豆幼苗对镉胁迫的响应. 刘晓庆,陈华涛,张红梅,张智民,陈新. 2017

[11]新大豆一号鼓粒后期灌浆积累初探. 田海燕,战勇,张恒斌,杨相昆,刘涛. 2011

[12]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特点的初步研究. 邱丽娟,王金陵,孟庆喜. 1990

[13]大豆EST资源的SSR信息分析. 陈相艳,李伟,戴海英,张礼凤. 2009

[14]茶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 2019

[15]黄淮地区中豆19号的高产栽培模式. 卢增辉,常从云,戴蜀珏,赵长军,郭鼎新. 1990

[16]生物炭与氮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明,来永才,李炜,肖佳雷,毕影东,刘淼,李琬. 2015

[17]不同肥密处理对超高产大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肖亦农,谢甫绨,肖万欣. 2011

[18]大豆叶面施氮量及氮素利用率的~(15)N标记.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郭美玲,刘忠堂. 2015

[19]大豆对氮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王立刚,刘景辉,刘克礼,高聚林. 2004

[20]不同蛋白质含量大豆品种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研究. 胡润芳,张广庆,滕振勇,林国强.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