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Ⅲ: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S-P循环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国锋

作者: 刘国锋;范成新;张雷;申秋实;王兆德;韩士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黑水团;水-沉积物界面;铁硫磷循环;环境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环境科学

ISSN: 1000-6923

年卷期: 2014 年 34 卷 12 期

页码: 3199-32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42-、S2-含量高达4.993,242.0,387.57mg/L,为对照样柱中的1.8倍、2.2倍和18.8倍;在沉积物4cm处其浓度分别为8.5,40.0,65.3mg/L.随后,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Fe2+、S2-含量表现出一个先快速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其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3,2d达到最大值为11.1,634.6mg/L.沉积物中PO43--P浓度受Fe-P解析等具有滞后性,从实验的第2d后开始直至实验结束时表现为其含量持续增加,到实验结束时其浓度为39.450mg/L,为对照样柱中的242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Fe-S-P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藻华聚集形成的厌氧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沉积物中形成的Fe2+、S2-和PO43--P不断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对形成黑水团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阻碍和不良影响.

分类号: X524

  • 相关文献

[1]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Mn、S循环影响. 刘国锋,何俊,范成新,张雷,申秋实,钟继承,严少华. 2010

[2]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对水-沉积物界面氮磷变化的驱动作用. 刘国锋,申秋实,张雷,范成新,钟继承,严少华. 2010

[3]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养分效率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贾良良,杨军芳,孙彦铭,杨云马,杨振立,韩宝文,赵姗姗,李春杰,刘孟朝. 2017

[4]关于我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的思考. 曹仁林,贾晓葵. 2002

[5]菜地氮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胡晓霞,丁洪,张玉树,秦胜金. 2010

[6]面源污染中畜禽有机肥磷的流失形态及其环境效应. 陆杰,魏晓平,张怀志. 2006

[7]甘薯新品种“文薯2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环境效应分析. 赵大伟,徐宁生,黄兴粉,邓国军,孟凡来. 2019

[8]中国水产苗种出口贸易综合效应探析-基于2013-2018年的数据. 岳冬冬,张明,方海,纪炜炜,阮雯. 2020

[9]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的长期效应研究进展. 刘仲阳,吴小宾,郑福丽,张灵菲,崔秀敏,谭德水. 2022

[10]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研究——Ⅱ.恢复度的配合力及恢复基因的环境效应. 洪德林,汤玉庚. 1986

[11]氮肥农学效应与环境效应国际研究发展态势. 张亦涛,王洪媛,刘申,刘宏斌,翟丽梅,雷秋良,任天志. 2016

[12]DMPP施用的环境效应、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 许超,汤海涛,黄凤球,廖育林,孙玉桃,高飞进. 2011

[13]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对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吴昆仑. 2013

[14]西北内陆区发展节水灌溉与生态环境有关问题的思考. 齐学斌,杨素哲. 2000

[15]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郑金玉,刘武仁,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2014

[16]农业施肥与生态环境. 郑良永. 2004

[17]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氮素流动与环境效应——以山西省为例. 张建杰,郭彩霞,李莲芬,张强. 2018

[18]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对青稞淀粉含量的影响. 吴昆仑. 2011

[19]脱硫石膏改良重度苏打盐化土的环境效应. 唐珧,张强,王斌,黄高鉴,李丽君. 2017

[20]节水灌溉的环境效应研究现状及研究重点. 齐学斌,庞鸿宾.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