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抗褐变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海艳

作者: 王海艳;王立春;李凤云;田国奎;娄树宝;李成君;郝智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褐变;褐化指数;褐化强度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263-27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筛选抗褐变马铃薯基因,创造抗褐变新种质,培育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旨在通过育种技术手段解决马铃薯加工中褐变现象。选用目前育种资源材料275份,通过测定褐化指数、褐化强度、煮后变褐3个指标来筛选抗褐变材料。结果表明:(1)对褐化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第I类为高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0.00~16.67,13份材料;第II类为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25.00~37.50,14份材料;第III类为耐褐变材料,褐化指数41.67~54.17,20份材料;第IV类为易褐变材料,褐化指数62.50~83.33,50份材料;第V类为严重褐变材料,褐化指数为87.50~100.00,178份材料。(2)将30℃褐化20 min时心部褐化强度小于0.25,4℃放置24 h后,变化值不超过0.15的材料筛选出来,作为抗褐变材料。通过褐化强度试验共筛选出材料25份。(3)马铃薯煮后变褐高值为9,低值为5,大部分品种均可用于鲜食消费。通过3个指标最终筛选出高抗褐变材料4份,云薯501、CIP395109.29、CIP393615.6、云薯401;抗褐变材料4份,讷河高淀粉、CIP397100.9、克200950-3、s.goniocalyx。这些材料可作为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分类号: S532

  • 相关文献

[1]抗褐变马铃薯品种(系)鉴定与筛选. 陈明俊,舒启琼,徐建飞,罗小波,雷尊国,金黎平,李飞. 2020

[2]马铃薯加工过程中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效果研究. 宋吉轩,陈超,雷尊国,李云. 2010

[3]臭氧水处理对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董成虎,纪海鹏,张慧杰,高元惠,贾凝,张娜,张晓军,陈存坤,于晋泽. 2019

[4]克新一号马铃薯鲜切保鲜技术研究. 刘丽,徐洪岩,姜俊凤. 2018

[5]青海地区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块茎褐变规律的研究. 张璐,纳添仓,叶广继. 2022

[6]基于L*a*b*表色系定量描述40个马铃薯品种褐变动态发生规律和差异性及其与氨基酸组分关系的研究. 孙俪娜,祁岩龙,刘峰娟,徐艳文,于洋,张忆洁,宋鱼. 2022

[7]马铃薯丝加工中抗褐变保鲜剂的筛选. 张学杰,刘宜生,金黎平,王长林,王迎杰. 1999

[8]抗机械损伤褐变马铃薯品种(系)的筛选. 李山云,隋启君,白建明,杨琼芬,李文鹏. 2010

[9]基于Lsupsupasupsupbsupsup表色系定量描述40个马铃薯品种褐变动态发生规律和差异性及其与氨基酸组分关系的研究. 孙俪娜,祁岩龙,刘峰娟,徐艳文,于洋,张忆洁,宋鱼. 2022

[10]马铃薯酶褐变机理及其控制途径. 张学杰,屈冬玉,金黎平. 2000

[11]切割苹果、梨抗褐变保鲜技术. 林晓姿,何志刚,李维新,陆东和. 2005

[12]荔枝果实采褐变的原因与控制. 邓义才. 1997

[13]辐照处理对新鲜藕带的影响. 关健,薛淑静,陈学玲,何建军,梅新,程薇. 2013

[14]板栗果肉褐变原因初探(简报). 黄品湖,郭秀珠,叶茂宗,陶月良,贾守菊. 2001

[15]浓缩梨汁褐变及澄清方法的研究. 李保国,张颖超. 2008

[16]不同品种马铃薯泥加工过程中褐变抑制研究. 李俊,刘嘉,刘辉,王辉,陈中爱,吕都,唐健波,陈朝军,刘永翔. 2017

[17]双孢菇加工过程中的防褐变研究. 王安建,刘丽娜,魏书信,李静. 2013

[18]预冷对黄冠梨贮藏品质和果皮褐变的影响. 李丽梅,陈凤敏,关军锋,及华,冯云霄,孙玉龙,龚新明. 2008

[19]O_2和CO_2配比对气调贮藏梨采后褐变及相关理化因子的影响. 胡花丽,李鹏霞,王毓宁,王炜. 2010

[20]洋兰组培快繁褐变抑制因子探讨. 姚丽娟,徐晓薇,林绍生,陈中林,陈义增.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