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风险评估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思威

作者: 王思威;刘艳萍;王潇楠;孙海滨

作者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噻唑磷;甘蔗;土壤;残留;风险评估

期刊名称: 农药学学报

ISSN: 1008-7303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790-7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建立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东和广西2地进行了10%噻唑磷颗粒剂在甘蔗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对甘蔗中噻唑磷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甘蔗样本用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磷在甘蔗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3.4%;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86%,RSD为4.1%~6.7%。噻唑磷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噻唑磷颗粒剂在广东和广西甘蔗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没有显著的消解规律,呈现的特点是浓度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趋势,施药后14~21 d甘蔗中噻唑磷的残留量达到最大值0.027 mg/kg;噻唑磷在土壤中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8.6~9.6 d,属易降解农药;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甘蔗中噻唑磷对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225%,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较大,还需进一步结合噻唑磷在人体内的代谢行为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57%,表明按照推荐剂量施用10%噻唑磷颗粒剂,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对消费者健康是安全的。

分类号: S481.8

  • 相关文献

[1]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壤中噻唑磷残留. 田海,冯玉洁,谢德芳,林靖凌,罗金辉. 2017

[2]噻虫嗪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风险评估. 郇志博,罗金辉,谢德芳. 2018

[3]气相色谱法测定毛芋头中的噻唑磷残留. 张海松,李慧冬,朱爱国,王剑,吕潇. 2010

[4]气相色谱法测定牛蒡中的噻唑磷残留. 李慧冬,张海松,吕潇. 2010

[5]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蔗和土壤中敌草隆残留. 平立凤,李振,赵华,吴珉,朱亚红,胡秀卿,张春荣. 2011

[6]硝磺草酮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 王思威,刘艳萍,孙海滨. 2015

[7]莠灭净在甘蔗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 幸红星,潘永波,谢德芳. 2014

[8]2-甲基-4氯苯氧乙酸钠在甘蔗茎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刘丽辉,周其峰,杨玉霞,马永林,覃建林,莫仁甫. 2014

[9]基于HPLC-MS/MS的黄瓜、番茄和土壤中噻唑磷残留的检测. 段婷婷,陈湘燕,张盈,魏进,伍贵方. 2014

[10]中国人群的2,4-滴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赵慧宇,杨桂玲,张志恒,刘银兰,汪雯,宋雯,王强,蔡铮. 2017

[11]花生中噻呋酰胺残留量的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李辉,李娜,邵辉,刘磊,宋淑荣,郭永泽,张玉婷. 2019

[12]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兰丰,刘传德,周先学,王志新,鹿泽启,姚杰,柳璇,姜蔚. 2015

[13]马拉硫磷在西葫芦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刘一平,罗香文,陈武荣,郑尊涛,朱光艳,简秋,秦冬梅,廖晓兰,李晓刚. 2018

[14]多菌灵的毒性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徐信燡,施春雷. 2019

[15]戊唑醇及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残留行为及风险评估. 齐艳丽,李晋栋,高婧,李春勇,任鹏程,宋晋雄,王霞,乔雄梧,秦曙. 2020

[16]4种小作物中嘧菌酯残留量的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陈武瑛,张德咏,陈昂,熊浩,罗香文,宋增收,刘勇. 2020

[17]金华蔬果中腐霉利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吾建祥,杨德毅,刘莉,虞冰,马婧妤,胡桂仙. 2018

[18]吡嘧磺隆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戎丽丽,吴小虎,董丰收,刘新刚,徐军,郑永权. 2017

[19]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在芒果上的残留测定及膳食风险评估. 张月,张群,赵方方,韩丙军,黄海珠. 2019

[20]复配型植物生长调节剂10%多效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在水稻上的残留风险评估及应用. 刘茜,张宪,毛建霏,尹全,杨晓凤.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