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和彭梯卡偃麦草杂种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Ⅰ.彭梯卡偃麦草及其与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杂种F_1的染色体配对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学勇
作者: 张学勇;董玉琛;栗站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彭梯卡偃麦草;小麦;染色体组;染色体配对;N-带;基因转移
期刊名称: 遗传学报
ISSN: 0379-4172
年卷期: 1993 年 05 期
页码: 439-447+481-482
收录情况: SC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观察发现,长穗偃麦草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7.65Ⅱ(20—35)+1.15Ⅲ(0—4)+1.22IⅤ(0—4)+0.42Ⅴ(0—2)+0.43Ⅵ(0—2)+0.20Ⅶ(0—1)+0.06Ⅷ(0—1)+0.021Ⅹ(0—1)+0.75Ⅰ(0—5)。大量多价体的出现说明在Th.ponticum中必然存在着染色体组重复。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种F_1根尖细胞及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醋酸洋红N-带分析发现在Th.ponticum中并无B染色体组存在,并且在杂种F_1花粉母细胞中显带的B组染色体很少参与配对。普通小麦品种Fukuho和“中国春”与Th.ponticum杂种F_1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16.40Ⅱ(6—12)+2.78Ⅲ(0—6)+0.55Ⅳ(0—3)+0.25Ⅴ(O—3)+10.87Ⅰ(5—19)和14.73Ⅱ(7—20)+3.12Ⅲ(0—6)+0.67Ⅳ(0—2)+0.63Ⅴ(0—5)+11.19Ⅰ(4—17)。综合两个小麦品种与Th.ponticum杂种染色体配对资料发现20.5%的花粉母细胞中单价体数小于7,表明在Th.ponticum中有与小麦极为相近的染色体组。硬粒小麦品系DR147和该偃麦草杂种F_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1.92Ⅱ(5—18)+2.14Ⅲ(0—5)+0.54Ⅳ(0—3)+0.41Ⅴ(0—2)+14.93Ⅰ(9—25)。T.aestivum×Th.ponticum F_1由于比T.durum×Th.ponticum F_1多了一个D染色体组,使前者配对染色体数比后者增加了约11条,表明Th.ponticum可能含有与D组非常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小麦与彭梯卡偃麦草杂种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Ⅱ.来自小麦和彭梯卡(长穗)偃麦草及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11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比较研究. 张学勇,董玉琛. 1994
[2]phl6基因诱导小麦ABD染色体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研究. 樊路,吴风彩,韩敬花,叶兴国,曹文广,潘淑婷,邓景扬. 1992
[3]小麦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管延安,黄承彦. 2003
[4](普通小麦×山羊草)F_1用普通小麦回交的初步研究. 樊路,韩敬花,潘淑婷,叶兴国. 1993
[5]小麦Ph基因的研究进展. 李化丹,刘晓强,曲云峰,张举梅,赵海滨,李集临,张延明. 2018
[6]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配对研究八倍体小冰麦中2的染色体组构成及染色体特征. 高智,韩方普,何孟元,马有志,辛志勇. 1999
[7]东方山羊草,属状山羊草中染色体配对控制机制的存在和作用. 叶兴国,徐惠君. 1997
[8]SSR标记分析小麦品种Flinor和铭贤169的遗传差异. 冯晶,蔺瑞明,章振羽,曹远银,徐世昌. 2009
[9]同源四倍体大麦的N-带. 仲裕泉,徐杰,薛淑伦,朱凤绥. 1985
[10]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王洪刚. 2005
[11]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 颜辉煌,熊振民,闵绍楷,胡慧英,张志涛,田淑兰,汤圣祥. 1997
[12]小麦ph1b、ph2a、ph2b基因系染色体配对作用研究. 叶兴国,樊路. 1992
[13]花生属野生植物资料.II.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周蓉,陈小媚,段乃雄. 1996
[14]普通小麦与沙生冰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李立会,董玉琛. 1990
[15]三个新型人工合成缺体-四体小麦材料的细胞学观察. 李龙秀,张连全,王纯洁,廖攀,杨武云,刘登才. 2009
[16]蚕桑学的开拓创新——《桑树基因组》评述. 黄君霆. 2016
[17]破碎处理法提高小麦组织培养再生效率的研究. 殷桂香,石珍源,别晓敏,陶丽莉,孙伟珊,杜丽璞,徐惠君,叶兴国. 2009
[18]中国春phlb突变体与多倍体Aegilops杂种F_1回交植株(BC_1F_1)的细胞学研究. 任贤,张曦燕,韩敬花,樊路. 2002
[19]小麦ph1b、ph2a、ph2b突变体与粘果山羊草杂种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叶兴国,樊路,韩敬花. 1992
[20]普通小麦与沙生冰草、根茎冰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李立会. 199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环形泰勒虫亚端粒编码可变分泌蛋白家族部分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刘军龙;张学勇;付永;朵红;郭志宏
关键词:环形泰勒虫;转化;亚端粒编码可变分泌蛋白;相互作用
-
青海省儿童青少年泡型棘球蚴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安虎妞;朱文君;张学勇;王向前;陈思;上官朝亮;朱海宏;郑海波;张连香;贾万忠;段李平;韩秀敏
关键词:青海省;儿童青少年;泡型棘球蚴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
基于关联分析挖掘小麦SDS沉降值相关候选基因及KASP标记开发
作者:刘海霞;张寅辉;庄蕾;郭梦娇;赵李;吴美娟;侯健;李甜;刘红霞;张学勇;郝晨阳
关键词:小麦;SDS沉降值;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关联分析;KASP标记
-
种质资源学与基因组学相结合-破解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的难题
作者:张学勇;郝晨阳;焦成智;李甜;毛龙;刘旭
关键词:种质资源学;基因组学;基因发掘;作物育种
-
基因组时代-麦类基因组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作者:葸玮;郝晨阳;李甜;刘云川;焦成智;王化俊;张学勇
关键词:麦类作物;基因组时代;泛基因组;后基因组
-
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粒重基因KASP标记检测及验证
作者:张维军;赵俊杰;何进尚;郝晨阳;王小亮;亢玲;张富国;张学勇;陈东升
关键词:宁夏小麦;籽粒性状;粒重相关基因;KASP标记
-
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
作者:郑慧敏;温晓蕾;郝晨阳;张培培;GEBREWAHID Takele Weldu;闫晓翠;刘大群;张学勇;李在峰
关键词:国外引进小麦;叶锈病;基因鉴定;慢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