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南片小麦Glu-3位点等位变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蕴文

作者: 陈蕴文;张莉莉;余欣欣;马守才;郑锦娟;薛小雁;郑雅潞;牛娜;王军卫;张改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STS分子标记;Glu-A3;Glu-B3;Glu-D3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5 年 30 卷 04 期

页码: 25-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小麦的加工品质与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组成息息相关。为了尽快改良黄淮麦区小麦加工品质,应用STS分子标记与SDS-PAGE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A3、Glu-B3与Glu-D3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类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南片356份小麦品种(系)中共检测到15种Glu-3位点等位变异,Glu-A3位点含Glu-A3a、Glu-A3b、Glu-A3c和Glu-A3d共4种等位变异,其分布频率分别为12.1%,13.5%,41.0%,33.4%;GluB3位点含Glu-B3a、Glu-B3b、Glu-B3d、Glu-B3f、Glu-B3g、Glu-B3h、Glu-B3i和Glu-B3j共8种等位变异,其分布频率分别为8.71%,8.99%,23.0%,5.90%,7.30%,3.65%,0.28%,42.1%;Glu-D3位点含Glu-D3a、Glu-D3b和Glu-D3c共3种等位变异,其分布频率分别为40.2%,29.8%,30.0%。等位变异组合Glu-A3c/Glu-B3j/Glu-D3a分布频率最高(10.7%)。通过优质亚基的转育,多个优质亚基的聚合,将有助于改良我国小麦的品质。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陕西小麦Glu-A3和Glu-B3位点等位变异的检测和分析. 梁强,王晓龙,张晓科,张晶,张同兴. 2011

[2]新疆小麦品种Glu-A3和Glu-B3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布. 聂迎彬,穆培源,桑伟,徐红军,庄丽. 2011

[3]宁夏小麦Glu-A3与Glu-B3位点等位变异组成分析. 马丽,白升升,亢玲,王晓龙,张晓科,陈东升. 2018

[4]53个小麦品种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子检测. 魏学军,张娜,胡亚亚,王飞,彭巧慧,杨文香. 2013

[5]糯稻和非糯稻蜡质基因的新STS分子标记. 孙华钦,田洁,郑家奎,蒋开锋,罗科. 2006

[6]小麦籽粒PPO活性分子标记研究. 孙道杰,何中虎,王辉,夏先春. 2006

[7]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特异STS标记开发. 刘淑娟,张晓军,李欣,刘成,白建荣,任永康,郑军,李世姣,郭慧娟,梅超,张树伟,畅志坚,乔麟轶. 2019

[8]编码Glu-A3位点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基因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 梁伟光,刘兴舟,郭凤芝,樊庆琦,黄承彦,康志钰,李根英. 2009

[9]用Glu-B3、Gli-B1和SEC-1b复合引物PCR检测普通小麦1BL/1RS易位系. 张立平,何中虎,陆美琴,庞斌双,张学勇,夏兰琴,Frank Ellison. 2003

[10]小麦近缘种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Glu-B3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 王林海,周敏,李慧玲,何中虎,夏先春. 2010

[11]西藏半野生小麦与西藏小麦地方品种Glu-B3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曾兴权,韦泽秀,张玉红,次仁卓嘎,达瓦顿珠,其美旺姆. 2011

[12]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张立平,赵昌平,单福华,张风廷,叶志杰. 2007

[13]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生化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 王雅平,吴兆苏,刘伊强. 1994

[14]高粱DNA导入小麦后代的和面仪曲线变化. 王晓娟,李兴林,倪建福,王亚馥. 2000

[15]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何方. 2010

[16]小麦Q型、AL型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力的比较研究. 田笑明,吴玉珍,穆培源,韩新年,张吉贞. 1998

[17]超高产小麦品种太原768的选育推广. 何卫家. 1996

[18]不同施氮条件下镇麦168籽粒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蔡金华,陈爱大,李东升,曲朝喜,温明星. 2014

[19]蚜粉克星防治小麦穗蚜兼治白粉病的试验. 赵桂东,李茹,周玉梅,朱海波. 2000

[20]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的若干思考. 杨红旗,路风银,焦宏廷,李莉.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