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郭皓昱
作者: 郭皓昱;李煜;吴倩;马守才;王军卫;刘东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化学杀雄剂CH1;基因型;雄性不育;表面活化剂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139-1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率和饱和授粉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5~30 g·hm-2剂量下,CH1可诱导3个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5%以上,说明CH1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随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饱和授粉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30 g·hm-2处理的饱和授粉结实率明显偏低,推测雌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观察花药和雌蕊发育情况,发现未喷施CH1的植株花药大且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大,而CH1处理的不育株花药瘦小,呈剑状,不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小;(3)随着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株高逐渐降低和抽穗期延迟的现象,CH1对旗叶的药害反应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4)CH1剂量为10 g·hm-2时,与其他表面活化剂相比,NE1820对普冰151的旗叶伤害较轻,对株高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提高饱和授粉结实率;(5) CH1剂量为15 g·hm-2时,添加2种浓度乙烯利后,3个品种的株高比未添加乙烯利降低,抽穗期延迟,其中添加5 mL·L-1乙烯利后3个品种均能达到100%雄性不育,并且饱和授粉结实率相比未添加乙烯利平均高7%左右。因此,CH1采用15 g·hm-2剂量,配伍1%NE1820和5 mL·L-1乙烯利可诱导小麦产生完全的雄性不育,且获得较高的授粉结实率,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新型化学杀雄剂与表面活化剂组合筛选及其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 张建朝,赵杨,牛娜,宋瑜龙,马守才,高翔,张改生,王军卫,董剑. 2020
[2]化学杂交剂SQ-1与不同基因型糜子互作效应研究. 刘峰. 2008
[3]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徐利远,余桂容,宋军,王一. 2009
[4]咪唑乙烟酸对小麦品种衡观35挑旗期杀雄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赵明辉,李会敏,乔文臣,付庆云,张香菊,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2014
[5]遗传型与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花药和旗叶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王永军,张改生,孙苏阳,李海军. 2007
[6]大豆除草剂豆草除~(TM)诱导旗叶露尖期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 李会敏,赵明辉,于秀艳,王俊才,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2014
[7]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中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基因(TaECR)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巴青松,张改生,车会学,刘红占,张龙雨,王书平. 2013
[8]不同生态区光温敏型核不育小麦育性研究进展. 李向龙,张华,张凤庭,赵昌平,马庆. 2005
[9]小麦雄性不育系绒毡层异常代谢与小孢子败育的关系. 张鹏飞,宋瑜龙,张改生,赵新亮,巴青松,刘红占,祝万万,李志宽,王军卫,牛娜. 2014
[10]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建拓研究——抗源库群体改良效果初报. 蒋国樑,吴兆苏,陈兆夏,黄德崇,肖庆璞,陈怀谷,朱涵,方毅敏. 1992
[11]雄性不育小麦异交结实研究进展. 刘淑英,秦志列,张风廷,马庆. 2006
[12]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初报. 王书文,赵寅槐,王艳平,张爱民,王道全,陈万义,黄铁城,王茂江. 2000
[13]化学杂交剂S0-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武计萍,胡金锁,李国强,仇松英,逯腊虎,孟兆萍. 2006
[14]化学杀雄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 程俊源,赵林姝,孙国庆,刘录祥. 1993
[15]矮败蓝标型小麦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 颜泽洪. 2004
[16]转核酸酶barnase基因对小麦育性的影响. 王勇,林忠平,徐惠君,李景富. 2011
[17]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刘宏伟,张改生,刘秉华. 2004
[18]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F_1代杂种优势表现. 李国强,逯腊虎,武计萍,仇松英,张婷. 2011
[19]小麦糖转运蛋白基因TaSWEET6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徐磊,王伟伟,苏世超,马锦绣,孙辉,房兆峰,高世庆,唐益苗,赵昌平. 2016
[20]小麦花药发育基因研究进展. 邓中印,廖如意,孙国梁,耿帅锋,李爱丽,毛龙.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高产稳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徐麦44
作者:张会云;刘东涛;王静;马红勃;刘静;刘立伟;易媛;朱雪成;冯国华;张娜
关键词:
-
安徽省不同生态环境下夏大豆新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作者:胡国玉;杨勇;王雅楠;李杰坤;王大刚;吴倩;王维虎;黄志平
关键词:安徽;大豆;新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相关性
-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作者:王大刚;黄志平;杨勇;李杰坤;吴倩
关键词:大豆;病毒;抗性;分子标记;基因
-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其等位基因检测
作者:朱雪成;马红勃;张娜;刘静;王静;冯国华;张会云;易媛;刘立伟;刘浩;刘东涛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分子标记
-
部分徐麦品种(系)馒头的挥发性物质和质构分析
作者:刘立伟;刘东涛;马红勃;张会云;王静;冯国华
关键词:馒头;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物质;质构
-
高产杂交大豆'皖杂豆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者:王大刚;黄志平;胡国玉;吴倩;李杰坤
关键词:杂交大豆;皖杂豆5号;高产;选育;栽培技术
-
徐麦系列新品种小麦的挥发性物质
作者:刘立伟;冯国华;刘东涛;王静;张会云;马红勃;刘静;易媛;朱雪成;张娜
关键词:小麦;面粉;HS-SPME-GC/MS;风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