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的核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籼粳分化的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传清

作者: 孙传清;袁平荣;吉村淳;岩田伸夫;王象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栽培稻;核DNA;线粒体DNA;叶绿体DNA;籼粳分化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1998 年 24 卷 06 期

页码: 677-68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研究对来自12个国家的74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进行了核DNA、线粒体DNA(mtDNA)的RFLP分析和叶绿体DNA(cpDNA)的ORF100(Open Reading Frames 100,开放阅读框架100)的PCR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74个栽培稻品种,除CR147(Bonsaj)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类型较为特殊外,其它73个品种的细胞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均可分为籼粳两种类型,可见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mtDNA和cp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同一品种3个DNA的籼粳属性既有一致的(同型),又有不一致的(异型),但同型是主要的。73个品种中,细胞核与线粒体籼粳属性一致的有61个品种,占84%,细胞核与线粒体属性不一致的有12个品种,占16%;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籼粳属性一致(即同型)的有58个品种,占79%,两者籼粳属性不一致的15个品种,占21%;线粒体和叶绿体籼粳属性一致的有64个品种,占88%,籼粳属性不一致的有9个品种,占12%。根据栽培稻在3个DNA上的籼粳分化,提出了新的亚洲栽培稻分类体系。

分类号: S511.2

  • 相关文献

[1]江淮流域杂草稻叶绿体DNA的籼粳分化. 杨杰,王军,曹卿,陈志德,汤陵华,王艳萍,方先文,王才林,仲维功. 2009

[2]基于COⅠ-D-loop-ITS1序列的4个稻田养殖鲤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志刚,卢迈新,曹建萌,衣萌萌,王淼,高风英,可小丽,王广军. 2021

[3]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籼粳分化. 刘丹,王嘉宇,马殿荣,孙健,柴永山,孙玉友,魏才强,解忠,李洪亮,张巍巍,程杜娟,孙国宏,陈温福. 2017

[4]中国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种叶绿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 肖晗,应存山,黄大年. 1996

[5]分子生物技术在确定物种迁移后遗传变异中的应用. 沈禹颖,侯扶江. 2002

[6]苜蓿组培中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的变异. 何启谦,刘新芝. 1994

[7]一种改良的水稻细胞质基因组制备方法. 万雯婷,董扬,于洋,李丽娟,张静. 2011

[8]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巩养仓,邢朝柱. 2006

[9]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仪治本,梁小红,赵威军. 2005

[10]A_2型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的胞质DNA和核DNA差异. 范昌发,孙春昀,郭骁才,张福耀,牛天堂. 2001

[11]高等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赵军良,梁爱华. 2004

[12]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分化的研究:Ⅰ.形态及酯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分析. 袁平荣,卢义宣,黄迺威,才宏伟,王象坤. 1995

[13]江淮稻区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的籼粳分化度和遗传多样性. 周振玲,王宝祥,樊继伟,卢百关,赵志刚,江玲,秦德荣,万建民,徐大勇. 2012

[14]恢复系R6547系谱的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分析. 肖宁,张洪熙,戴正元,潘存红,刘广青,张小祥,余玲,李爱宏. 2011

[15]利用InDel分子标记分析海南山栏稻品种籼粳特性. 徐建欣,杨洁,李美萱,敖莉丝,徐志军. 2017

[16]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 孙传清,姜廷波,陈亮,吴长明,李自超,王象坤. 2000

[17]关于镰刀谷是否另一类中间型的思考. 程侃声,黄乃威,张尧忠. 1990

[18]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籼粳交后代亚种分化机制. 王鹤潼,金峰,江奕君,林青山,徐海,陈温福,徐正进. 2013

[19]云南稻核心种质光壳稻耐低磷特性研究. 杜娟,曾亚文,普晓英,申时全,杨树明,刘昆,凌青. 2006

[20]籼粳交DH群体和RIL群体的构建及籼粳分化. 程式华,毛传澡,占小登,斯华敏,孙宗修.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