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氮高效春玉米品种筛选及节氮潜力与氮素利用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常程

作者: 常程;王金艳;徐亮;王和君;王延波;赵海岩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春玉米;高产氮高效;节氮潜力;氮素利用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2 年 004 期

页码: 142-14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辽宁地区适栽的17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225,225 kg/hm2)处理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分析其节氮和增产潜力、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DK301、XY335、ZD958、DD1331、LD585、LD706、DY485、LD1281、LD575、LD1205、TY58、DD1775共12个品种为高产氮高效型(双高效和高氮高效)品种,节氮潜力为15.4%~29.7%。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节氮潜力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在N0下与百粒重、行粒数、开花和成熟期生物重显著正相关,N225下仅与行粒数显著正相关。施氮提高各类型品种花后氮转移对子粒的贡献率(前),同时相较于花后氮吸收对子粒氮贡献率(后),双高效品种均表现为“前后相当”,高氮高效型品种均为“前低后高”。因此,在穗行数相近下,行粒数可作为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的一个参考指标,通过适当减氮,加强高氮高效型品种的花前氮素供应,可促进玉米节氮增效生产。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矿质氮平衡对施氮的响应. 隽英华,汪仁,孙文涛,邢月华. 2012

[2]京津唐地区部分夏玉米品种节氮潜力的估算. 陈范骏,米国华,张福锁,赵久然,杨国航. 2009

[3]高产氮高效籼稻品种的光合生产特性. 李敏,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姬广梅,王学鸿,李树杏. 2015

[4]高产氮高效籼稻品种的营养吸收特性. 李敏,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姬广梅,王学鸿,李树杏. 2015

[5]中国东华北部分地区玉米主推品种高产氮高效潜力分析. 陈范骏,房增国,高强,叶优良,贾良良. 2013

[6]新型肥料对贵州黄壤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赵欢,张萌,刘海,肖厚军,秦松,崔宏浩,郑常祥,祝云芳. 2017

[7]稻鸭种养生态系统的碳氮效应及其循环特征. 许国春,刘欣,王强盛,甄若宏,郑建初. 2015

[8]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钱银飞,邵彩虹,邱才飞,陈先茂,李思亮,左卫东,彭春瑞. 2010

[9]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10]机插稻鸭共作系统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水稻群体质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余翔,王强盛,王夏雯,王绍华,蒋祖明,唐来春,丁艳锋. 2009

[11]限水灌溉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分配利用的影响. 李世娟,周殿玺,李建民. 2001

[12]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氮素吸收利用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张金汕,董庆国,方伏荣,王钊英,胡艳红,赵风兰,张建平,石书兵. 2016

[13]黄土高原旱塬区间作比例对燕麦/箭筈豌豆系统的影响. 蒋海亮,张清平,沈禹颖. 2014

[14]持续氮素调控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氮素利用和表观损失的影响. 彭正萍,刘亚男,李迎春,王艳群,舒晓晓. 2015

[15]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武姣娜,魏晓东,李霞,张金飞,谢寅峰. 2018

[16]饼肥等氮替代化肥对植烟土壤养分、酶活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季璇,冯长春,郑学博,宋文静,陈玉蓝,况帅,董建新,杜如万. 2019

[17]氮素调控对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吴敏,赵延伟,马阳,彭正萍,李迎春,王艳群,张培. 2019

[18]喷施矮壮素对蒌蒿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郑丹,王晓燕,彭西甜,周有祥,张隽娴,夏虹,夏珍珍. 2021

[19]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李强,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 2020

[20]小麦--土壤系统氮肥转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赵俊晔,于振文.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