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镰状瓶霉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苏珍珠

作者: 苏珍珠;冯晓晓;汪彦欣;刘小红;章初龙;林福呈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内生真菌;共生;抗病

期刊名称: 菌物学报

ISSN: 1672-6472

年卷期: 2019 年 006 期

页码: 802-8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文研究了野生稻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与水稻的共生关系,通过根部接种DsRED荧光标记菌株,观察稻镰状瓶霉在水稻根系内的定殖,并对其抗白叶枯病特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经叶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对照组发病严重,病级集中在7级和9级,分别占比43.33%和34.67%,病情指数为79.26;相比之下,接种了稻镰状瓶霉的水稻植株发病较轻,叶片病斑面积小,并伴随零星黑色过敏性坏死斑出现,未发病植株占8%,72%的植株病级为1级,病情指数仅为15.26.稻镰状瓶霉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0.75%.稻镰状瓶霉的定殖能够引起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提高,分别是对照组的5.26、12.08和10.53倍;诱导PR1a和PR1b显著上调表达8.71和3.37倍,AOS、OsSAUR2和EL5基因显著下调表达0.28、0.57和0.65倍.利用野生稻内生真菌防控水稻白叶枯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可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途径.

分类号: S435.111.47%S476

  • 相关文献

[1]稻镰状瓶霉促进水稻生长的机制. 苏珍珠,冯晓晓,汪彦欣,刘小红,章初龙,林福呈. 2019

[2]NM_6益生菌对肠道致病菌的生物拮抗和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 李巧贤,韩菊英,魏道茵. 1997

[3]兰科菌根真菌对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陈晓芳,刘准,陶刚,朱英,刘作易. 2012

[4]根瘤菌、丛枝菌根(AM)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的分子机理. 王树和,王昶,王晓娟,金樑. 2008

[5]RNA-Seq在AM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邓杰,李芳,张伟珍,段廷玉. 2019

[6]致病杆菌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杨怀文. 2007

[7]利用cDNA-SRAP技术分析天麻与蜜环菌共生时差异表达基因片段. 黄万兵,桂阳,卢颖颖,杨通静,朱国胜,侯颖辉,莫远琪. 2019

[8]新型菇菜连棚共生模式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张黎杰,姜若勇,王夏雯,余翔,田福发,冯俊峰,宋金俤,李辉平,杨昌军. 2013

[9]越桔菌根真菌的研究进展. 和志娇,和加卫,和根强,杨洪涛,苏泽春,毕海林,和潭,杨正松. 2022

[10]丛枝菌根真菌与大田辣椒定殖共生研究. 娄璇,陶刚,王廿,卯婷婷,赵玳琳. 2019

[11]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汪丽. 2012

[12]异株克生因素对生物固氮的作用. 刘志芳,НАУМОВГ.Ф.. 2000

[13]金龟子绿僵菌黏附素基因mad1的敲除及功能分析. 闫多子,蔡霓,农向群,王广君,涂雄兵,张泽华. 2021

[14]绿僵菌黏附素MAD1体外表达及诱导花生响应的作用. 闫多子,蔡霓,王峰,农向群,王广君,涂雄兵,张泽华. 2021

[15]内生木霉菌与石斛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位年,曾华兰,华丽霞,叶鹏盛,何炼,蒋秋平,张敏. 2020

[16]满江红鱼腥藻与其宿主的遗传多样性和协同性的RAPD分析. 陈坚,郑伟文,徐国忠,宋铁英,唐龙飞. 2002

[17]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章薇,吴娟. 2012

[18]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莎莎,杨曌,李红,杨伟光,王晓龙,柴华,吴玥. 2021

[19]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王真辉. 2001

[20]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徐青松,王华,肖晋川,骈跃斌,刘红.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