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金保

作者: 姚金保;任丽娟;张平平;杨学明;马鸿翔;姚国才;张鹏;周淼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株高构成指数;遗传;相关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1 年 27 卷 05 期

页码: 18-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给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依据,利用7个株高构成指数有一定差异的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株高构成指数(I)的遗传及其与株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相关。结果表明,株高构成指数IL[(穗下节间长+倒2节间长)/株高]、I1[穗下节间长/(穗下节间长+倒2节间长)]、I2[倒2节间长/(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I4[倒4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但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狭义遗传力高。I3[倒3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I1、I2和I4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而控制IL的减效等位基因为显性。株高构成指数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3和I4与株高分别呈显著(r=-0.474 6,P<0.05)和极显著(r=-0.665 0,P<0.01)的遗传负相关,I4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r=0.536 9,P<0.01)。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大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分析. 王军,李洪涛,迟铭,张灿宏,吕超,黄祖六,许如根. 2014

[2]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及相关性分析. 姚金保,任丽娟,张平平,杨学明,马鸿翔,姚国才,张鹏,周淼平. 2011

[3]不同小麦品种(系)株高及节间长度研究. 崔淑佳,潘晓萍,高居荣,王洪刚,李兴锋. 2014

[4]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邹小云,邓辉明,傅军如,彭小松,朱昌兰,贺晓鹏,陈小荣,贺浩华,刘宜柏. 2009

[5]油用向日葵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及育种选择. 向理军,雷中华,石必显,侯江华,马林,孙逊. 2010

[6]湖羊繁殖与羔皮性状遗传参数和表型参数的研究. 胡锦平,白莲清,张泉福,戴旭明. 1992

[7]杂交稻碾米和外观品质性状遗传及相关研究. 谭震波,况浩池,阴国大,陈国良,赵甘霖,左永树. 1993

[8]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方式及其相关性研究概述. 闫日红,杨振宇,王曙明,董岭超,范旭红,陈健. 2011

[9]油用向日葵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及其相关分析. 葛玉彬,陈炳东,卯旭辉,贾秀苹. 2013

[10]大豆籽粒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相关研究. 张志永. 1991

[11]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张小明,王仪春,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 2002

[12]同一面包小麦品种烘烤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马传喜,徐风,姚大年,董召荣,王光瑞,王乐凯. 1998

[13]白皮小麦收获前穗发芽及品种抗性机制探讨. 蒋国梁,陈兆夏,刘世家,肖世和. 1998

[14]宁夏春小麦农艺性状与主要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李红霞,魏亦勤,王平,张双喜,裘敏,刘旺清. 2002

[15]北疆冬小麦异地选择初探. 高永红,黄天荣,张新忠,李冬,曹俊梅,周安定,吴庆红,吴新元. 2009

[16]小麦蛋白质含量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的探讨. 何庆才,方小兵,龙增栋,廖玉梅. 1992

[17]小麦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陈剑锋,陈登耀,张秋英. 2011

[18]小麦碱性水保持力与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李卫华,訾慧芳,杨会娜,郅洁,张世华,刘丽. 2006

[19]三元能量导入冬小麦幼龄种子的遗传变异研究. 朱保本,孙琦. 1995

[20]不同熟期小麦品种间杂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张利华,许梅芬.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