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量对半干旱区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晖
作者: 刘晖;吴红艳;冯建;王智学;胡琴琴;于淼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团聚体;秸秆还田;颗粒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组分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24 年 001 期
页码: 219-2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探究秸秆还田量对辽西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褐土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于不同剖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于2020年3月中旬进行秸秆还田,共设置4个秸秆施用量(0、5 000、10 000、20 000 kg/hm~2),于2022年秋收后采集土壤样品,对褐土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稳性团聚体占比主要集中于<0.250 mm粒径。与CK相比较,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0.25 mm)与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且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秸秆还田使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10 cm剖面,与CK相比较,3个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30 cm剖面,仅>0.250~2.00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升显著。与CK相比较,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10 cm剖面与30 cm剖面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其中以S2处理增幅最高。可见,秸秆还田能有效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于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土壤有机碳分类与测定方法的研究概述. 赵林林,吴志祥,孙瑞,杨川,符庆茂,谭正洪. 2021
[2]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多级团聚体结构的物理和化学保护作用. 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安娜,宋欣蔚. 2019
[3]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于树,朱平. 2008
[4]不同施肥处理对黄泥田团聚体有机碳固持及其组分的影响. 王飞,李清华,何春梅,王珂,游燕玲,黄毅斌. 2023
[5]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其演变. 王小利,郭振,段建军,周志刚,刘彦伶,张雅蓉. 2017
[6]丘陵区坡面土壤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 何鹏,邓良基,张世熔,黄春. 2009
[7]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种植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固碳量的影响. 廖育林,郑圣先,聂军,鲁艳红,谢坚. 2013
[8]树盘覆盖对早酥梨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赵德英,徐锴,袁继存,程存刚,闫帅. 2016
[9]有机培肥显著提升矿区复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安永齐,王小利,靳东升,郜春花,张强,洪坚平,徐明岗. 2020
[10]松辽平原春玉米高产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 李翠兰,张晋京,高强,王青贺,冯国忠,刘淑霞,王立春,赵兰坡. 2013
[11]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有机碳驱动机制. 贾生强,范惠珊,陈喜靖,喻曼,沈阿林,苏瑶. 2021
[12]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影响. 高盼,王宇先,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13]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稻油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影响. 袁嫚嫚,邬刚,胡润,孙义祥. 2017
[14]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王立春. 2020
[15]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任荣秀,杜章留,孙义亨,宋学姝,陆森. 2020
[16]土壤中钙与有机碳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天鑫,俄胜哲,袁金华,王钰轩,姚佳璇. 2022
[17]长期不同施肥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张久明,迟凤琴,韩锦泽,周宝库,匡恩俊. 2017
[18]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19]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邹洪涛,韩艳玉,张春峰. 2019
[20]秸秆还田对银北盐碱地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李磊,朱志明,王旭,吴霞,樊丽琴,纪立东.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秸秆粉构建隔离层方式对土壤氮磷淋溶阻控效应研究
作者:宗玉丽;李思林;于淼;李赞;冯健;郭玲玲
关键词:秸秆还田;隔离层;淋溶;土壤养分;阻控效应
-
蓝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翟浩;李跃;吴乃国;姚铭;刘晖;崔冬冬
关键词:
-
秸秆还田及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豆角产量的影响
作者:孙翠焕;郭玲玲;陈丽媛;陈杰;赵博伦;王智学
关键词:秸秆;磷细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土壤微生态;有效磷;解磷能力;豆角产量
-
基于自生植物群落的景观设计途径研究-CSR理论介入城市自生地被植物群落改良设计的探索
作者:鲍璇;刘晖;邹子辰;安婷;裴进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自生植物群落;地被植物群落;群落改良设计;CSR理论;植物群落景观
-
苏山猪系谱构建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于淼;何佳;周辰宇;李碧侠;宋成义;王宵燕
关键词:苏山猪;逆转座子插入多态;SINE;遗传多样性
-
EMS诱导粒用高粱的突变体筛选和鉴定
作者:于淼;陈冰嬬;石贵山;冯咏琪;杨永志;李海青;唐玉劼;王鼐
关键词:粒用高粱;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筛选
-
纳豆制备工艺的改良及其溶栓、整肠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立娜;曹淑芳;解梦汐;于淼;范金波;吕长鑫;石太渊
关键词:纳豆;风味改良;纳豆激酶;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