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轮选49的选育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立强

作者: 于立强;于广军;张娟;赵军涛;张宏军;杨丽;吴培培;周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育种;强筋品种;轮选49;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 中国种业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98-100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以烟农19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育成优质、高产、抗寒、抗倒伏、早熟小麦品种轮选49。该品种于2021年分别通过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10150)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河南省审定(豫审麦20210044),2023年进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介绍了轮选49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栽培技术要点及育种经验体会,并对今后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延津县强筋品种和非强筋品种小麦质量和生产效益定量比较研究. 唐娜,张影全,苗子胜,秦世伟,李章辉,董子研,张波. 2023

[2]“十五”以来内蒙古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崔国惠,李元清,于美玲,王小兵,吴晓华,史红飞,张建成. 2012

[3]近60年黄淮麦区冬小麦育种规律演变研究. 林作楫,揭声慧,雷振生,吴政卿,杨会民. 2011

[4]黑龙江省小麦地方品种的评价及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张耀辉,宋风英. 1991

[5]江苏省小麦育种及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龙,任立凯,李强,孙中伟,王康君. 2014

[6]分子标记技术在连云港小麦赤霉病育种应用展望. 王莉娟,樊宁声,张广旭. 2017

[7]小麦品种豫麦13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顾正中,夏中华,孙苏阳,刘友华,张云峰,严卫古. 2002

[8]小麦EMS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在连云港的应用. 任立凯,王龙,李强,孙中伟,王康君,刘艳. 2014

[9]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李筠,冷苏凤,马继胜,王龙,任立凯,李强. 2010

[10]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以及在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评价. 陈淑萍,王雪征,唐怀君,茜晓哲. 2011

[11]东北春麦区小麦育种50年 Ⅰ.小麦育种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 祁适雨,肖步阳,王进先,辛文利. 2003

[12]我省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审定有关问题的探讨. 孙光祖. 2001

[13]谷蛋白溶涨指数(SIG)在小麦品质鉴定上的应用价值分析. 兰静,王乐凯,赵乃新,戴常军,李宛,李辉,赵琳. 2007

[14]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赵春芝,罗建新,张建成,赵春慧,江平,周俊,洪勇枫. 2010

[15]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马文星,李元清,崔国惠,吴晓华,于美玲,王小兵. 2005

[16]2008-2018年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与育种概况. 赵丽娟,宋维富,车京玉,杨雪峰,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 2019

[17]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 . 2019

[18]从长江流域白粒小麦地立品种中开拓抗穗发芽种质的研究. 吴兆苏,沈又佳,蒋国梁,戴大庆,蒋华仁,秦代红,江登阳. 1995

[19]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白粉病抗性. 韩冉,隋新霞,杨洪美,宫文英,李根英,楚秀生,刘成,刘建军,赵振东. 2015

[20]河南省小麦育种策略的探讨. 胡琳,许为钢,赵献林,宋宏超.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